水肿不只是喝水多!警惕肾病“早期信号”

当你的身体出现水肿时,是否在向肾脏求助?肾脏是人体“生命过滤器”,而它的健康与否与水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将科学解读水肿与肾脏健康之间的关系,教你分辨肾的预警信号,学会科学护肾。

一、水肿:肾脏疾病的重要信号

很多人会觉得水肿是喝水太多导致的,但水肿也有可能是肾脏出问题的早期信号。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当肾脏功能异常时,水肿就会找上门来。

肾脏水肿原因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使体液和钠不能排出,引起水钠潴留;损伤肾小球的滤过膜,使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使血中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导致水肿的发生。

这种水肿有“好发部位”,早期往往体现在眼皮、脚踝等部位,早上起床就感觉眼皮肿得睁不开眼或者晚上睡前脚踝一按就陷进去一个窝,要引起注意。随着水肿的发展,水肿会逐渐向全身发展,不仅影响患者外貌,导致患者自卑,更是给患者身体增加了负担,严重水肿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诱发心力衰竭,长期水肿降低皮肤的血供,使皮肤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锁住”。

二、肾脏水肿的常见类型

不同肾脏疾病引起水肿的表现形式不同。

1.肾炎水肿:这种水肿通常发生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身上,以眼睑、颜面部、双下肢等部位居多,其原因是肾滤过膜遭破坏,大量蛋白从尿液中渗漏,进而引发蛋白尿,血液白蛋白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跑到组织间隙中,从而出现肾炎水肿。

2.肾病综合征水肿:肾病综合征水肿表现是大量白蛋白从尿液中流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全身水肿,而且分布广泛,程度更为严重。

3.慢性肾功能不全水肿:随着慢性肾病的发展,肾脏功能出现减退,此时,肾脏排水功能变差,同时合并水钠代谢紊乱,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随着肾功能下降,水肿症状就会随之加重。

三、如何判断水肿程度?

根据水肿的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度,日常可通过简单观察和按压来判断:

1.轻度水肿:水肿出现在眼睑、颜面、手等部位。用手指按压有凹下去的感觉,很快能恢复。初期水肿有的无外在表现,只是体重短期内增加很快。有些初期的水肿,无水肿症状表现,只是体重突然增加。

2.中度水肿:整个身体疏松组织均会出现显著的水肿,像是胳膊、腿一按就出现明显的或深的凸起,而且复平缓慢,身体出现“发涨”。

3.重度水肿:全身组织水肿严重,身体下垂部位(如下肢、臀部)皮肤紧张发亮,有的有液体流出,有的还有胸腔,腹部,鞘膜腔积液,胸闷腹胀。

四、肾脏与喝水的“平衡之道”

水对肾脏的正常工作非常必要,但是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肾,“恰如其分”才很重要。一个成年人肾脏每天最终形成一到两升尿液,足够的水分稀释了尿液,稀释了尿液中的毒素,帮助肾脏进行“断舍离”。

长期饮水不足同样伤害肾脏:尿液浓缩,尿中容易沉淀尿酸盐及废物,既容易引起尿道感染、肾结石,还能造成肾小管不可逆性的损伤。但是喝水过多也是有害的,一次性喝太多水,血液中的钠被过度稀释,容易发生“低钠血症”,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还会损伤肾脏的调节能力。

那么如何把握“度”?通常情况,每日饮水量对于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根据每日的尿量、季节、活动量等进行调整,出汗多、夏天在户外运动多,多喝,否则少喝,对于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应根据大夫的意见,以尿量为依据,做到“量出为入”。

五、肾脏水肿的科学护理与应对

对于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科学的护理能够减缓水肿的症状,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饮食护理:控盐、补蛋白

饮食是水肿护理的核心,做好这三点很重要:

严格限盐,因盐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盐盐每人口服2~3克/天(约为啤酒瓶盖一小瓶),不食咸菜、腌肉、酱菜等含盐较高的菜肴,少用酱油、蚝油等含盐调味品,做菜少放盐,每餐含盐量应控制在2~3克/天。

补充优质蛋白:肾病容易导致机体蛋白丢失,应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以纠正血胶体渗透压,但注意要适当摄入,遵医嘱服用。

2.适当运动与合理休息

轻度运动促循环: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让血液循环加快代谢,有利于消除水肿。但切记不要急躁和运动过度劳累,时间和量要慢慢增加,以不疲劳为宜。

休息:足够的睡眠与休息,能够让肾脏“劳逸”有“放松”的环节,减轻代谢负担。睡前可用一个枕头垫脚,让下肢高出头部,促进静脉回心,减轻下肢水肿。

3.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肾脏疾病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进展,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必须及时就医:不明原因的持续性水肿,反复性眼睑、脚踝部水肿;夜尿增多(大于2次/夜);尿中有大量泡沫(啤酒泡沫状,不易消失)。就医后,需要查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和尿常规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4.中医辅助调理有妙招

中医在肾病水肿护理中也有不少实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

中药调养: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等中药有改善肾功、提高机体水代谢和排泄功能、改善水肿等效果,但一定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用药,不能随意使用。

艾灸辅助:针对慢性肾脏病的水肿,可以艾灸肾俞穴(后腰脊椎两侧)、太溪穴(内踝后方)等穴位,具有通经活络,补肾壮阳之功。注意灸温,避免烫伤皮肤。

穴穴敷贴:就是用中药制成的药物,贴敷在穴穴,如肾俞、神阙(肚脐)穴上,让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助祛浮肿,须在住院才能实施。

肾脏健康牵连全身代谢,水肿不一定是喝水喝多了,也可能是肾脏在“求救”,坚持科学饮水,合理膳食,加强运动,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才能让肾脏这个“生命过滤器”继续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作者: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 陈灵芝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