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抗战女兵:硝烟中的铿锵玫瑰
海南日报2025-08-04 10:48:3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文/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君
编者按
抗战期间,海南岛上有一批女兵,她们十多岁就参加革命,在抗战前线从事地下交通员、后勤、医护等工作,为琼崖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男性的战斗,也是女性力量的光辉展现。面对敌人的侵略,许多女同胞投身抗战洪流,如无畏的玫瑰,在枪林弹雨间绽放。
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3位健在的琼籍抗战女兵,聆听她们关于抗战的点滴记忆。
邢淑蓉
邢淑蓉:临危不乱,帮助游击队员撤离
“我不怕死,现在给我枪,也能上战场。”谈起参加抗日战争的经历,今年93岁的邢淑蓉提高嗓门这样说。
邢淑蓉1932年出生在文昌县(今文昌市)东阁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战时期当过地下交通员。目前,老人住在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南街道君尧社区建山里。
近日,记者前往建山里探望邢淑蓉。经历岁月沧桑,她头发花白,牙齿已经脱落,说话也有些不清晰。采访当日,她特意佩戴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她的二女儿林丽霞则在一旁贴心当起了“翻译”。
“我的外婆林兰香抗战期间担任文昌地区游击队地下交通员,是共产党员。受外婆影响,母亲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林丽霞说,地下交通员负责传递信息、搜集情报、运输物资、护送人员等工作,在琼崖抗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邢淑蓉从小就展露出聪慧和过人的胆识。有一次,林兰香和游击队员在家中议事,邢淑蓉出门放哨,刚走到村口就看到一股日军走来。“‘亲善’……摘椰子。”邢淑蓉上前拦住日军并大声喊,拖住日军。林兰香听到“亲善”,就知道日军进村了,赶紧让游击队员从房屋后面的树林离开,把手榴弹等武器埋在稻谷里,然后平静地吃着饭。日军进屋时,没有看到任何异常,在村里转一圈就走了。
邢淑蓉保存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林丽霞说,日军入侵海南初期到处张贴“亲善”等美化侵略战争的标语,“母亲发现日军后,不是往家跑,而是发出信号,为游击队员撤离争取时间,这体现了她的机智”。
日军在琼岛多地实施“三光政策”,更加激发了邢淑蓉的抗战斗志。邢淑蓉11岁那年,有一天,日军进村,把村民集中关进屋子里放火烧死,将小孩丢到井里淹死。那天,邢淑蓉和母亲刚好不在村中,逃过一劫,但她的姐姐却遇难了。
没过多久,邢淑蓉加入抗日队伍,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有一次,母亲进城观察到日军从据点出来,便把情况告诉游击队,游击队在日军回来的必经路上埋雷,成功伏击日军。”林丽霞说,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述参与抗战的故事。
邢淑蓉的抚恤补助金领取证。
当时,日军四处抓民工修炮楼,也抓了林兰香和一些游击队员。邢淑蓉利用给母亲送饭的机会传递信息,林兰香等人则以干活作掩护,偷了日军的手雷等武器。有一次,林兰香和部分游击队员不幸被日军抓进了监狱,邢淑蓉利用探监时间传递计划,帮助游击队成功救出了林兰香和游击队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邢淑蓉又投身解放战争,在文昌参加过3次战斗。海南解放后,她上了学,当过老师,后来在海口市麻纺织厂当工人,直至退休。
周玉梅
周玉梅:制作手榴弹,给游击队送饭菜
今年96岁的周玉梅,家住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红卫村老村村民小组(自然村),是一名1943年入伍的老兵。已然年迈的她,虽然佝偻着,但身体还比较硬朗。老人已经记不清参加抗日斗争的细节,但她当年投身革命,显然与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
老村是旧州镇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庄。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许多老村人投身革命,流血牺牲。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大举进犯,致使老村几十间房屋被毁,部分村民被日军残忍杀害。村里的共产党员,包括农民协会会员、青抗会会员、妇救会会员、儿童团团员和普通村民,通过放哨、支前、参军等形式,参与抗日斗争。据《琼山民政史》等资料记载,全旧州有64名革命烈士,红卫村就有31名,占全镇的48%;老村有18名,占红卫村的58%,占全镇的28%。抗战时期,周玉梅和丈夫王裕彬,曾是村里儿童团的团员。
周玉梅的小儿媳肖莉介绍,周玉梅小时候家里贫困,为了吃上饭,她在父亲的带动下参加了革命。她制作过手榴弹,给游击队送过手榴弹和饭菜,主要做的是后勤服务保障方面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周玉梅也奋战在前线,国民党军威胁周玉梅的公公,如果周玉梅不回来,就杀掉她全家。周玉梅没有被敌人的恐吓吓到,坚持工作,直至海南岛全境解放。
“母亲曾给抗日游击队做饭,以前她能说出游击队队长的名字。”周玉梅的儿子王弗忠说,海南解放后,周玉梅当过村里的妇女主任,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有空的时候,她常教孙子唱国歌。
谢惠明
谢惠明 随军卫生员,在战火中负伤
近日,记者前往海口新埠岛的一家养老院探望10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谢惠明。老人因腿伤,已卧床不起,表达也不是很清晰。
谢惠明是海南文昌人,1938年入伍,在部队当卫生员(护理人员)。1940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她跟着部队辗转各地,一边学习护理知识,一边救护负伤的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在抗战前线工作。
抗战胜利后,1946年,谢惠明在儋州参加了王五战斗,她和其他护理人员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拼尽全力抢救运回来的重伤员,减少部队减员。不幸的是,在王五战斗中,她在救护伤员时右腿被子弹击中,受伤严重。“以前老人常说参加革命很辛苦,打起仗来,不死都算命大了,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谢惠明的女婿范高峻说。
1958年退伍后,谢惠明被分配到罐头厂工作。因为腿伤,直到40岁才结婚,育有一个女儿。丈夫去世后,她独居于海口市社会福利工厂宿舍,深居简出,不太喜欢和别人聊天,周边人都不知道她是抗战老兵。她生活节俭,饮食也比较清淡。
后来,因不小心摔倒,加之原有腿伤,便一直卧床不起,住进了养老院。女儿和女婿不定期去养老院看她。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