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中西医联合治疗与管理

夏末秋初,外卖聚餐频繁的时节,医院急诊室里总会挤满捂着肚子、频繁跑厕所的患者 —— 他们大多遭遇了急性胃肠炎的“突袭”。

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急症,急性胃肠炎每年困扰着我国近 3 亿人次,尤其在季节交替、饮食不洁时高发。它看似“来势汹汹”,但若能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科学应对,并做好日常管理,往往能快速康复。

了解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成因,掌握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优势及预防要点,能帮助我们在疾病来袭时从容应对。

一、急性胃肠炎:症状与成因的“双面解析”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起病急骤,症状集中在胃肠道,有时还会伴随全身反应,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因脱水危及健康。

(一)典型症状:胃肠“抗议”的直接信号

腹泻:最核心的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 次以上)、粪便稀薄,甚至呈水样,部分患者伴有黏液或脓血(提示可能为细菌感染)。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集中在脐周或上腹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排便或排气后可能暂时缓解。

呕吐:胃黏膜受刺激后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呈黄绿色)。

全身症状:常伴有发热(体温 37.5-39℃)、乏力、头晕、口干等,若呕吐腹泻严重,会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或刺激后数小时至 24 小时内出现,轻型患者 1-2 天可缓解,重者可能持续 1 周。

(二)常见成因:从西医与中医的“病因解读”

西医视角:

感染因素: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是主要“元凶”。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肉类、未洗净的蔬果)、饮用不洁水源,或接触患者后未洗手,都可能引发感染。

理化刺激:暴饮暴食、过量饮酒、进食过冷过热或辛辣刺激食物,会直接损伤胃肠黏膜;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生素)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中医视角:

急性胃肠炎属于“泄泻”“呕吐”“腹痛”范畴,核心病机为“脾胃失和、湿浊内蕴”。

外感邪气:暑湿、寒湿之邪侵袭胃肠,导致“清浊不分”,引发吐泻(如夏季淋雨、空调房受凉后易发病)。

饮食所伤:暴饮暴食、贪食生冷油腻,导致“食积胃脘”“湿热内生”,表现为呕吐酸腐、腹泻臭秽。

脾胃虚弱:本身脾胃功能较弱者,稍有饮食不慎就易发病,属于 “虚中夹实”之证。

二、中西医联合治疗:优势互补的“快速康复方案”

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核心是“缓解症状、纠正脱水、清除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发挥各自优势,既快速控制急症,又减少复发,尤其适合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

(一)西医治疗:对症支持,阻断“病情恶化链”

西医以“快速缓解急症、预防并发症”为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补液治疗:这是重中之重。轻度脱水者(口干、尿少)可口服补液盐(含氯化钠、氯化钾、葡萄糖),按 “丢多少补多少” 的原则饮用;中重度脱水(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血压下降)需静脉输液,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对症用药:

止吐:呕吐严重时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或口服昂丹司琼(尤其适合儿童)。

止泻:一般不建议立即强力止泻(避免 “闭门留寇”),但腹泻频繁者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黏膜、吸附毒素),或洛哌丁胺(抑制肠道蠕动,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

解痉止痛:腹痛明显时,可口服山莨菪碱(缓解平滑肌痉挛),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抗感染治疗:仅用于明确细菌感染的患者(如粪便检出白细胞、脓血便、高烧),常用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或头孢类抗生素,疗程 3-5 天;病毒感染无需抗生素,以对症支持为主。

(二)中医治疗:辨证施治,修复“胃肠功能链”

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不同,采用“清热利湿、散寒化浊、消食导滞” 等治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康复:

辨证用药:

湿热型:表现为腹泻急迫、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口渴、舌红苔黄腻,常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或香连丸,清利湿热。

寒湿型:腹泻清稀如水、腹痛喜温、怕冷、舌苔白腻,用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或附子理中丸,散寒化湿。

食积型:呕吐酸腐食物、腹泻夹未消化食物、腹胀、嗳腐吞酸,用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或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

外治法:

艾灸:对寒湿型患者,艾灸神阙(肚脐)、足三里,每次 15 分钟,可温通经络、缓解腹痛。

穴位按摩:按压内关(止吐)、天枢(止泻)、足三里(调理脾胃),每穴 3-5 分钟,适合轻症或辅助治疗。

(三)联合治疗的优势:1+1>2 的协同效应

快速控制症状:西医补液能迅速纠正脱水,中医中药可缩短腹泻、腹痛持续时间。例如,对病毒感染性腹泻,单用西药可能需 5-7 天,联合藿香正气水后可缩短至 3-4 天。

减少药物副作用:长期用抗生素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配合服用中药(如参苓白术散)或益生菌,可减轻腹胀、腹泻反弹。

修复胃肠功能:西医侧重 “治标”,中医侧重 “治本”。病后用健脾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能改善胃肠黏膜修复能力,减少复发(尤其适合反复发作的人群)。

适应范围广:对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可采用 “西医补液 + 中医外治” 的温和方案,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影响(如孕妇呕吐可用生姜片含服,配合静脉补液)。

三、日常预防与管理:远离“胃肠危机”

急性胃肠炎的复发率高,做好预防和康复期管理,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保护胃肠功能。

(一)预防要点:阻断“病从口入”的路径

严把饮食卫生关:

勤洗手: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后用肥皂洗手 20 秒以上,避免 “手 - 口” 传播。

食材新鲜:不吃变质食物、未煮熟的肉类(尤其是海鲜、贝类),剩菜需彻底加热(中心温度≥70℃)后再吃。

生熟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饮水安全:不喝生水,桶装水需定期清洗饮水机,外出选择正规瓶装水。

规避刺激因素:

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如冰饮、刺身)、辛辣、油炸食物,尤其夏季避免 “冷热交替”(如刚吃火锅就喝冰啤酒)。

注意保暖:胃肠喜温怕寒,夏季避免空调直吹腹部,秋季及时增添衣物,防止寒湿侵袭。

谨慎用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时,需遵医嘱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减少胃肠刺激。

(二)康复期管理:给胃肠“温柔过渡”机会

饮食调理:

急性期(呕吐腹泻严重时):暂时禁食 4-6 小时,让胃肠休息;缓解后先喝温开水、米汤、稀面汤,少量多次,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恢复期(呕吐停止、腹泻减轻):从清淡流质(如小米粥、南瓜粥)过渡到半流质(如烂面条、蒸蛋),逐渐添加易消化的蔬菜(如胡萝卜、山药),避免牛奶、豆浆(易产气)、油腻食物(如炸鸡)及高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

生活管理:

充分休息:发病期间减少活动,避免劳累,保证睡眠(每天 7-8 小时),帮助身体恢复免疫力。

急性胃肠炎虽常见,但绝非“小事”—— 严重脱水可能危及生命,反复发病还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智慧在于:既用西医的快速干预阻断急症进展,又借中医的辨证调理修复胃肠功能,实现 “标本兼治”。

责任编辑: 洪祊能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