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绞痛中西医急救与管理

心绞痛被称为“心脏的求救信号”,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急性发作就诊的患者中,约 60% 以心绞痛为首发症状,其中部分患者因未能及时处理进展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了解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与危险信号,掌握中西医结合的急救与管理方法,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一、心绞痛的典型症状与危险信号

心绞痛并非单纯的“疼痛”,其表现复杂多样,准确识别是急救的前提。

(一)典型症状: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左胸部,范围约手掌大小,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颈部、下颌部,少数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被误认为“胃痛”。

疼痛性质:呈压榨样、紧缩样或窒息感,仿佛胸口被巨石压住,而非尖锐刺痛。发作时患者常被迫停止活动,需原地休息。

诱发因素:多在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饱餐后出现,少数患者在夜间或静息状态下发作(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

持续时间:一般为 3-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若超过 20 分钟未缓解,需警惕心肌梗死。

(二)危险信号:提示病情危重的“红色警报”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或濒临梗死,需立即就医:

疼痛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如以前每周发作 1 次,现在每天发作数次;

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发作,硝酸甘油缓解效果变差;

发作时伴有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悸或晕厥;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可能出现 “无痛性心绞痛”,仅表现为胸闷、乏力,易被忽视。

二、西医急救:快速阻断缺血的“规范流程”

西医在急诊环境中以“快速恢复心肌供血、防止梗死”为核心,形成了标准化急救体系。

(一)即刻干预:黄金时间窗内的关键措施

休息与吸氧:立即停止活动,平卧或静坐,保持环境安静;若有缺氧表现(口唇发绀),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 2-4 升 / 分钟),改善心肌氧供。

药物急救:

硝酸酯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0.5mg,1-2 分钟起效,若 3-5 分钟未缓解可重复含服(最多 3 次),能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负荷;

抗血小板药物:无禁忌证时嚼服阿司匹林 300mg,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扩大;

镇痛药物:若疼痛剧烈,可注射吗啡或哌替啶,缓解疼痛并减轻焦虑。

(二)进一步评估与治疗:精准干预病变血管

急诊检查:快速完成心电图(发病 10 分钟内),若出现 ST 段抬高或压低,提示心肌缺血;检测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是否进展为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对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

溶栓治疗:发病 3 小时内,无溶栓禁忌证时,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尿激酶),溶解血栓;

介入治疗(PCI):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狭窄部位,植入支架开通阻塞血管,是目前首选的有效方法,要求 “门 - 球时间”(入院到血管开通)控制在 90 分钟内。

三、中医急救:千年智慧的“协同干预”

中医将心绞痛归为“胸痹”“心痛”范畴,认为其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在急诊中与西医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减轻症状。

(一)经典急救药物:快速缓解症状的“中药利器”

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组成,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舌下含服 4-6 粒,3-5 分钟可缓解胸闷胸痛,尤其适用于硝酸甘油不耐受者(如头痛明显者)。

复方丹参滴丸:含丹参、三七、冰片,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舌下含服 10-15 粒,适用于轻中度心绞痛发作。

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苏合香等组成,能芳香温通、益气强心,舌下含服 1-2 丸,对寒凝心脉型心绞痛(遇冷诱发、怕冷明显)效果显著。

(二)特色疗法:辅助改善循环的“非药物手段”

穴位按压:紧急情况下可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 2 寸)、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穴按压 3-5 分钟,力度以酸胀感为宜,能调节心经气血、缓解疼痛。

耳穴贴压:在耳穴 “心”“神门”“交感” 贴压王不留行籽,持续按压刺激,可辅助镇静、止痛。

四、中西医配合:优势互补的“急救合力”

中西医在急救中并非对立,而是通过 “西医控急症、中医助缓解” 的模式,实现 1+1>2 的效果。

协同优势,提升急救效率与安全性:

快速缓解症状:硝酸甘油起效迅速但可能引起头痛、低血压,中药制剂(如速效救心丸)副作用少,两者配合可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降低不良反应。

改善微循环:西医侧重开通大血管,中医通过活血化瘀药物(丹参、三七)改善微小血管循环,减少 “无复流” 现象(血管开通后局部仍缺血)。

调节整体状态:中医强调 “气滞”“痰浊” 等病理因素,在急救后期使用理气化痰药物,可减轻患者焦虑、改善胃肠功能,促进康复。

五、长期管理:中西医结合的“二级预防”

急救成功后,需通过长期管理防止复发,中西医结合在这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一)西医基础:控制危险因素的“核心措施”

药物维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 / 日)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必要时加用硝酸酯类预防发作。

控制基础病: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血糖(糖尿病患者)控制在空腹 4.4-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 1.8mmol/L 以下。

(二)中医调理:改善体质的“辨证施治”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痛固定、情绪不畅时加重,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柴胡等)理气活血;

痰浊阻络型:胸闷如窒、体型肥胖、舌苔厚腻,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化痰通络;

气阴两虚型:胸痛伴乏力、盗汗、口干,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三)生活方式干预:贯穿始终的“基础保障”

饮食:低盐低脂(每日盐 < 5g),增加膳食纤维(如芹菜、燕麦)和优质蛋白(鱼类、豆制品),避免过饱;

运动:病情稳定后从散步开始,逐渐过渡到慢跑、太极拳,每周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不诱发胸痛为宜;

情绪管理:避免暴怒、焦虑,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调节情绪,减少 “情绪性心绞痛”。

突发心绞痛的急救,既是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中西医智慧的融合。西医的标准化流程能快速阻断心肌缺血,中医的辨证干预可辅助缓解症状、调节整体,两者配合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降低复发风险。

责任编辑: 洪祊能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