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食物中毒的幕后黑手

“全家吃完火锅后上吐下泻”“学校食堂餐后多名学生腹痛腹泻”…… 这些新闻中频繁出现的食物中毒事件,大多与一种看不见的 “凶手”有关 ——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它们潜伏在食物中,一旦条件适宜便大量繁殖,人食用后会引发急性感染或中毒。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 6 亿人因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患病,其中约 42 万人死亡。了解这些微生物的“作案手法”和预防措施,能帮助我们有效规避风险。

一、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看不见的“食物杀手”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或中毒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个头微小(多数仅几微米),肉眼无法察觉,但繁殖速度惊人 —— 在适宜的温度下,某些细菌每 20 分钟就能翻倍,短短几小时内就能达到致病数量。

(一)常见“元凶”分类

细菌: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李斯特菌等,占食物中毒事件的 60%-70%。

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主要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传染性极强。

寄生虫:如弓形虫、肝吸虫,多存在于生或未煮熟的肉类、水产中,感染后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二)致病的两种方式

感染型:微生物进入肠道后大量繁殖,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

毒素型:微生物在食物中繁殖时产生毒素,人食用后毒素直接刺激胃肠道或神经系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杆菌毒素)。

二、最易引发中毒的 6 种 “高危微生物”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有其偏好的“藏身之处”和独特的“作案风格”,了解它们的特性能帮助我们针对性预防。

(一)沙门氏菌:肉类中的“潜伏者”

易污染食物:生禽肉(鸡肉、鸭肉)、鸡蛋、生牛奶、海鲜等,尤其夏季高温下易繁殖。

致病特点:潜伏期 6-72 小时(平均 12-36 小时),食用被污染食物后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多为黄绿色水样便),部分人伴有呕吐。

危险点:普通成年人 1-2 周可自愈,但老人、儿童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因脱水休克,甚至引发败血症。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菜里的“毒素工厂”

易污染食物:剩米饭、肉类熟食、奶油蛋糕、乳制品等,尤其在室温(20-30℃)下存放超过 2 小时,细菌会大量产生肠毒素。

致病特点:潜伏期短(1-6 小时),发病急,主要表现为剧烈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腹痛、腹泻,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危险点:其产生的肠毒素耐高温(100℃加热 30 分钟仍不被破坏),即使加热剩菜也可能中毒。

(三)大肠杆菌(致病性菌株):生鲜食品的“隐形威胁”

易污染食物:生牛肉、未消毒的牛奶、生菜、水源,其中 O157:H7 菌株最凶险。

致病特点:潜伏期 2-10 天,初期表现为腹痛、腹泻,随后可能出现血便(像 “洗肉水”),部分患者会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导致急性肾衰竭)。

危险点:5 岁以下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需及时就医。

(四)李斯特菌:冰箱里的“冷杀手”

易污染食物: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海鲜、即食食品(如火腿、沙拉),其独特之处是能在冰箱冷藏(4-10℃)环境中繁殖。

致病特点:潜伏期长(3-70 天),症状包括发热、肌肉酸痛、腹泻,孕妇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危险点: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致死率可达 20%-30%,是最危险的食源性细菌之一。

(五)副溶血性弧菌:海鲜中的“常客”

易污染食物:海鱼、虾、蟹、贝类等,尤其夏季沿海地区的海鲜易携带,生食或未煮熟时风险极高。

致病特点:潜伏期 2-48 小时,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部分人伴有呕吐、发热。

预防关键:海鲜需彻底煮熟(贝类开口后再煮 3-5 分钟),加工时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六)诺如病毒:集体单位的“传染元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如沙拉、贝类)、水源或接触传播,在学校、幼儿园、餐厅等集体场所易暴发。

致病特点:潜伏期 12-48 小时,突发呕吐(儿童更明显)、腹泻、腹痛,常被称为 “冬季呕吐病”。

危险点:传染性极强,10-100 个病毒颗粒就可致病,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三、食物中毒的“高危食物”清单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并非随机污染食物,以下几类食物因特性或加工方式,成为“重灾区”:

生或未彻底煮熟的食物:生鱼片、醉蟹、溏心蛋、三分熟牛排等,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寄生虫等。

剩菜剩饭:尤其米饭、肉类、海鲜,室温存放超过 2 小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易大量繁殖。

即食食品:预包装的火腿、香肠、沙拉,可能被李斯特菌或诺如病毒污染,且无需加热直接食用,风险更高。

街头小吃:流动摊贩的食物加工环境简陋,易出现生熟交叉污染(如用切过生肉的刀直接切凉菜)。

未消毒的乳制品:生牛奶可能含有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必须煮沸后饮用。

四、预防措施:切断微生物的“入侵路径”

预防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中毒,核心是在采购、储存、加工、食用四个环节做好防护,形成 “全链条” 屏障。

(一)采购环节:严把“入口关”

选择正规超市或市场,查看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包装破损的食物。

生肉、海鲜、蔬菜分开装袋,避免交叉污染;回家后立即放入冰箱,减少室温暴露时间。

(二)储存环节:控制“温湿度”

冰箱分区存放:生肉、海鲜放在冷冻室下层(避免汁液滴落),熟食、水果放在上层;冷藏室温度保持在 4℃以下,冷冻室 - 18℃以下。

剩菜冷藏不超过 24 小时,食用前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达 70℃以上,持续 2 分钟);生肉冷冻时间不超过 3 个月。

(三)加工环节:做到“生熟分开”

准备两套刀具和砧板:一套处理生肉、海鲜,另一套处理熟食、蔬菜,避免交叉污染。

食物彻底煮熟:肉类中心温度需达 70℃以上(可用食品温度计测量),鸡蛋煮至蛋黄凝固,海鲜煮至贝壳开口后再煮 3-5 分钟。

(四)个人与环境:减少“污染源”

饭前便后、处理生食物后用肥皂洗手 20 秒以上;厨房台面、水槽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擦拭。

集体聚餐时选择有资质的餐厅,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食物(如野生蘑菇、河鲜)。

五、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怎么办?

若食用可疑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需采取以下措施:

轻度症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多喝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注意休息,通常 1-3 天可自愈。

严重症状:出现持续呕吐无法进食、腹泻超过 6 次 / 天、高热(体温>38.5℃)、血便、头晕乏力等,需立即就医,告知医生食用的食物和时间。

保留证据:留存剩余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样本,便于医生快速判断病原类型,针对性治疗。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掌握它们的“习性”,就能通过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有效预防。

大多数食物中毒是“吃出来的”,也是“可以防住的”。从彻底煮熟食物、生熟分开、规范储存做起,才能让每一顿饭都吃得安心。

责任编辑: 洪祊能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