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筑免疫系统的防线?

当新冠病毒、流感病毒或细菌悄无声息地入侵人体时,一套精密的 “防御系统”就会自动运转 —— 这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它如同一个全天候待命的“防卫部队”,通过多层防线拦截入侵者,保护我们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伤害。

了解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一、第一道防线:物理与化学的“铜墙铁壁”

在病原微生物接触到人体细胞之前,第一道防线就已布下天罗地网。这是一套由物理屏障、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组成的 “外围防线”,能拦截 80% 以上的入侵尝试。

(一)物理屏障:阻止入侵的“第一道关卡”

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像一层坚韧的 “铠甲” 覆盖全身。皮肤表层的角质层细胞紧密排列,如同砖块砌成的墙壁,绝大多数细菌、病毒无法直接穿透。即使出现微小伤口,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临时封堵缺口。

黏膜组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表面覆盖着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像 “小刷子” 一样定向摆动,能将黏附的尘埃和微生物推向咽喉,通过咳嗽或吞咽排出;消化道黏膜分泌的黏液能黏住病原体,最终随粪便排出。

其他物理防御:眼泪中的溶菌酶能冲刷眼球表面的微生物;鼻腔内的鼻毛可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呕吐和腹泻则是胃肠道在遭遇大量病原体时的 “紧急排毒” 反应。

(二)化学屏障:黏膜分泌的“天然消毒剂”

胃酸:胃内的盐酸(pH 值低至 1.5-3.5)能杀死大多数随食物进入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只有少数耐酸细菌(如幽门螺杆菌)能侥幸存活。

酶类物质:唾液、汗液、乳汁中含有的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分泌的乳铁蛋白,可通过争夺铁离子(细菌繁殖必需的营养)抑制病原体生长。

脂肪酸与抗菌肽:皮肤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能抑制真菌和细菌;黏膜细胞产生的抗菌肽(如防御素),能像 “穿甲弹” 一样穿透细菌细胞膜,直接杀灭病原体。

(三)微生物屏障:“友好邻居”的守护

人体表面和肠道内生活着数万亿的共生微生物(如肠道菌群),它们通过占据生存空间、争夺营养,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例如,肠道内的乳酸菌能分泌有机酸,降低肠道 pH 值,抑制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生长,成为免疫系统的“编外部队”。

二、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的“快速反应部队”

若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会立即启动。这是一套天生具备的“快速反应系统”,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而是通过炎症反应、吞噬细胞等手段“无差别攻击”入侵者。

(一)炎症反应:“报警信号”与“兵力集结”

当皮肤或黏膜受损,病原体入侵时,受损细胞会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报警信号”。这些物质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血管扩张使更多血液流向感染部位,带来大量免疫细胞,表现为局部发红、发热;

血管通透性增加让血浆中的抗体和补体渗出,形成肿胀(水肿),限制病原体扩散;

炎症信号还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提醒人体避免触碰受损部位。

(二)吞噬细胞:“清道夫”与“战场清理工”

中性粒细胞:人体血液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堪称 “急先锋”。它们能通过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聚集到感染部位,像 “饿狼” 一样吞噬细菌,随后释放酶类将病原体分解。战斗结束后,中性粒细胞会死亡,与被分解的病原体残骸共同形成脓液。

巨噬细胞:体型更大的 “吞噬专家”,既能吞噬病原体,也能清除死亡细胞和 debris。它们如同 “移动的免疫监测站”,在吞噬病原体后,会将其特征性 “抗原” 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启动更精准的防御。

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专门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破坏靶细胞的细胞膜,使其裂解死亡,阻止病毒复制扩散。

(三)补体系统:免疫的“强化武器库”

补体是血液中一组蛋白质,平时以 inactive 形式存在,一旦接触病原体或抗体,会像“多米诺骨牌” 一样激活,形成 “攻膜复合物”,直接在细菌细胞膜上打孔,导致细菌死亡。同时,补体还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调理作用),并促进炎症反应。

三、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精准打击系统”

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 ——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会登场。这是一套能 “记住” 病原体特征、针对特定目标发起精准攻击的系统,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分支。

(一)体液免疫:抗体的“精准制导”

B 淋巴细胞的激活:当巨噬细胞将病原体抗原呈递给 B 细胞时,B 细胞会在辅助性 T 细胞的帮助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抗体的作用: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一种 Y 形蛋白质),每种抗体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原(如病毒表面的蛋白质)。抗体通过以下方式清除病原体:

与病原体结合,阻止其感染细胞(中和作用);

标记病原体,让吞噬细胞更容易识别和吞噬(调理作用);

激活补体系统,增强对病原体的杀伤。

记忆细胞的 “长期存档”:感染结束后,部分 B 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可在体内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活化,产生大量抗体,在症状出现前将病原体清除(这就是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

(二)细胞免疫:T 细胞的“贴身肉搏”

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内部(如病毒、胞内寄生菌),抗体无法发挥作用,此时细胞免疫成为主力:

细胞毒性 T 细胞:能识别被感染细胞表面展示的病原体抗原,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靶细胞凋亡(程序性死亡),让病原体暴露出来被清除。

辅助性 T 细胞:如同“指挥中枢”,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如 B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确保免疫反应高效进行。

记忆 T 细胞:与记忆 B 细胞类似,能 “记住” 病原体特征,再次感染时快速启动免疫反应,缩短病程。

四、免疫系统“失衡”与维护:如何增强免疫力?

免疫系统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因过度活跃引发过敏、自身免疫病,或因功能低下导致反复感染。维护免疫系统的平衡,需要科学的生活方式。

(一)免疫系统的“常见故障”

免疫低下:由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长期压力、睡眠不足等引起,表现为反复感冒、伤口愈合慢、易感染。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将花粉、尘螨等无害物质误认为病原体,引发过度反应(如荨麻疹、哮喘)。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 “敌我不分”,攻击自身组织,如类风湿关节炎(攻击关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攻击全身多个器官)。

(二)维护免疫平衡的“实用建议”

均衡营养:蛋白质是合成抗体和免疫细胞的原料(每天摄入 1.2-1.6g/kg 体重);维生素 C(新鲜蔬果)、维生素 D(晒太阳或补充剂)、锌(瘦肉、坚果)能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规律作息:睡眠时免疫系统会进行 “修复和再生”,长期熬夜会降低 NK 细胞活性,建议成人每天睡 7-8 小时。

适度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促进免疫细胞循环,但过量运动(如马拉松)可能短暂抑制免疫功能。

管理压力:长期压力会升高皮质醇水平,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可通过冥想、社交、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

疫苗接种:主动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HPV 疫苗)能诱导记忆细胞产生,为特定病原体提前布防。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精密的“防御系统”,从物理屏障到精准免疫,层层递进、协同作战,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用科学的方式维护它,才能让这道“生命防线”始终坚固可靠。

最好的免疫力,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身体的细心呵护。

责任编辑: 洪祊能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