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南海时评:“托”起精彩暑假,守护儿童成长
南海网2025-08-01 17:55:51
放暑假后,许多家长要上班或外出务工,孩子无人照看怎么办?暑期托管的痛点如何解决?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如何保障?有的地方利用校内资源和社区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有的地方细化公共设施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分担家长的照管负担,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人民日报)
从跑酷课上的矫健身影,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琅琅书声,从图书馆的静谧阅读到托管班的创意课堂,这场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联动的民生实践正在全国铺开:青岛137所学校开出“一校一案”托管方案;重庆依托社区点位,优先保障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等,在破解“看护难”的同时,也追求“有人管”“管得好”,既避免了“托管变补课”的异化,又防止了“只管不看”的形式主义。
与此同时,社区托管点的创新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教育场域”的内涵。如,重庆万州一碗水社区的“基础+特色”课程体系颇具代表性:必修课夯实学业基础,选修课依托本地非遗资源开设团扇设计、用电安全实验等课程。教育突破了教室的物理边界,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的共生体。而这种创新也源于对儿童需求的深度洞察,也再次证明,优质的托管服务应是“安全网”与“能量源”的双重叠加。
而当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当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等专业力量加入师资库,暑期托管也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教育实践。这种转变背后,是“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尽责”治理理念的生动体现。除此之外,不少地区还建立了“点单式服务机制”,每周收集家长需求并及时响应。当社区托起孩子的白昼,家庭更需守护孩子的夜晚。这种“日间托管+夜间陪伴”的互补模式,才能构建完整的成长生态。而这些创新也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现如今,站在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审视,暑期托管已超越简单的“看护功能”,成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孩子们在托管班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在研学活动中培育探究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这些软实力的积累终将转化为个人成长中的持久动力。
“托”起的是责任,“管”出的是未来。暑期托管,正在用温暖的细节重塑社会治理的肌理。当每个社区都成为儿童成长的驿站,当每次托管都化作生命拔节的声音,这或许就是暑期托管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解决“看护难”的权宜之计,更是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守护者”。(吴晚晚)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