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早期识别与急救指南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陈川彪2025-08-01 17:28:15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 20%-30%,急性期病死率高达 30%-40%。
由于发病急、进展快,能否及时识别早期信号并采取正确急救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效果。
一、如何识别脑出血的早期信号?
脑出血发作前,身体往往会释放一系列预警信号,这些信号短暂而隐蔽,容易被忽视。掌握“FAST”原则和其他典型症状,能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危险。
(一)核心信号:“FAST”原则快速判断
F(Face 面部下垂):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尝试微笑时两侧面部不对称,如一侧嘴角无法抬起。
A(Arm 肢体无力):单侧手臂或腿部无力、麻木,无法抬举,如双手平举时一侧手臂快速下垂。
S(Speech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如想说出简单词语却发音混乱。
T(Time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 120,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 1 分钟,就有 190 万个神经细胞死亡。
(二)其他典型预警信号
突发剧烈头痛:常被患者描述为 “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如同 “头部被重击”,可伴有恶心呕吐(多为喷射状呕吐)。
意识障碍:短暂意识模糊、嗜睡,严重时迅速昏迷,呼之不应。
眼部症状:突然视物模糊、复视(看东西重影),或单侧眼睛视野缺损。
平衡障碍:走路不稳、向一侧偏斜,如同 “醉酒状”,无法直线行走。
这些信号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发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如高血压病史者)在出血前数小时至数天,可能出现反复头晕、头痛等 “小信号”,这是身体发出的紧急提醒,需立即重视。
二、哪些是高危人群?如何预防?
脑出血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针对性预防能显著降低发病概率,尤其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
(一)重点高危人群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约 80% 的脑出血与高血压控制不佳有关,血压骤升易导致脑内小血管破裂。
脑血管畸形者: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壁薄弱,易在血压波动时破裂。
老年人:年龄增长导致血管弹性下降,6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血管损伤风险更高。
(二)针对性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每天早晚各 1 次),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更低);遵医嘱服用降压药,不擅自停药或减量,避免血压骤升骤降。
保护脑血管: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女性<15g);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5g,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补充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
避免诱发因素: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如暴怒、狂喜),这些情况会导致血压瞬间升高;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便秘者多吃粗纤维食物或使用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腹压升高会传导至脑血管)。
定期体检:40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脑血管检查(如头颅 CT 或磁共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及时发现脑血管畸形或硬化情况。
三、黄金急救:发病后 3 小时的关键处理
脑出血的急救遵循“时间就是大脑”原则,发病后 3 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期,正确的现场处理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一)现场急救步骤
保持镇静,立即呼救:发现患者出现脑出血信号,立即拨打 120,清晰说明发病时间、地点、症状(如 “XX 小区,有人突然头痛、半身不能动,可能是脑出血”),同时让周围人帮忙引导救护车。
摆放正确体位: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昏迷,不要强行喂水或食物。
避免错误操作:不要摇晃患者、拍打脸部试图唤醒;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避免头部震动),如需移动,需保持头部与身体水平,多人协作平稳搬运;不要给患者服用降压药、止血药等任何药物(可能加重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呼吸、意识状态,若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二)送往医院的注意事项
选择就近有条件的医院:优先送往具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救能力的医院(如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避免为 “找熟人”“去大医院” 而长途转运,延误时间。
告知既往病史:向医护人员准确提供患者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畸形)、发病时间、症状变化及现场处理情况,帮助医生快速制定治疗方案。
四、后续如何治疗与康复?
脑出血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还需长期康复管理,以降低后遗症(如偏瘫、语言障碍)的影响。
(一)急性期后的治疗重点
控制颅内压:脑出血后会出现脑水肿,医生会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稳定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血压、血糖、体温,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干预:对于出血量较大(如幕上出血>30ml)、有脑疝风险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力。
(二)康复期管理
早期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通常发病后 1-2 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被动活动瘫痪肢体)、语言训练(从单字发音开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预防二次出血:严格控制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定期复查脑血管(如每 3-6 个月做一次头颅 CT),监测恢复情况。
心理支持:患者可能因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多陪伴鼓励,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脑出血虽然凶险,但通过早期识别信号、及时急救和科学预防,能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尤其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高危人群,需将预防措施融入日常生活,定期监测、控制危险因素。
脑出血的早期信号短暂而关键,学会识别、果断呼救、正确处理,才能为患者赢得生机,降低后遗症风险。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