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海南省人民医院定安分院血液净化中心主治医师 冯凌2025-08-01 17:28:04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治疗方式,但治疗过程中,由于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肾功能衰竭本身的影响,患者常面临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数据显示,约 60% 的透析相关住院与并发症有关,其中心血管事件、感染和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了解这些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和预防措施,能帮助患者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
一、心血管并发症:最凶险的“隐形杀手”
心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 40%-50%,常见并发症包括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需重点防范。
(一)透析相关性高血压
1、诱因:水钠潴留(最主要原因,约占 70%)、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交感神经兴奋。
2、表现:透析中或透析后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40mmHg),伴头晕、头痛、视物模糊,部分患者无症状但长期血压失控。
3、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 3%-5%),减少高盐食物(每日盐摄入<5g)。
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ACEI 类),透析日不可擅自停药(部分患者担心透析中低血压而停药,反而加重血压波动)。
透析中若血压骤升(>180/100mmHg),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静脉用降压药(如硝普钠)快速控制。
(二)透析中低血压
1、诱因:超滤速度过快、血容量骤降(占 6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透析前空腹或服用降压药过量。
2、表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严重时意识模糊、肌肉痉挛(腓肠肌最常见)。
3、预防措施:
透析前避免空腹,可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如面包、粥),但不宜过饱。
告知医生自身耐受情况,调整超滤方案(如延长透析时间、降低超滤速度)。
透析中出现不适立即平卧,医护人员会通过减慢超滤、静脉补液(生理盐水或白蛋白)纠正。
(三)心律失常
1、诱因: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钾)、心肌缺血、透析液温度异常(过冷或过热)。
2、表现:心悸、胸闷、心跳漏搏感,严重时出现室颤(危及生命)。
3、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血钾(每月至少 1 次),避免高钾食物(香蕉、橙子、海带)。
透析中若出现心悸,立即告知护士,通过心电图监测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必要时暂停透析。
二、感染并发症:血管通路的“致命威胁”
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血管通路(内瘘或导管)是感染的高危部位,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死亡率高达 20%。
(一)内瘘感染
1、表现:内瘘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渗液,伴发热(体温>38.5℃),沿血管走行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2、预防措施:
透析后 24 小时保持穿刺点干燥,避免沾水;日常清洗内瘘侧手臂时用温水轻柔擦拭,勿用力搓揉。
穿刺点愈合前若出现渗血,用无菌纱布轻压止血(避免反复摩擦),不可用酒精消毒(刺激血管)。
出现红肿热痛时及时就医,早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避免感染扩散至血管内。
(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1、表现:导管出口处渗脓、周围皮肤发红,伴寒战高热,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预防措施:
每周更换导管敷料(无菌透明贴),洗澡时用防水保护套严密包裹,避免进水。
不可擅自触碰导管接口,透析间期若导管外露部分污染,需由医护人员用碘伏消毒处理。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立即告知医生,必要时拔管并更换通路,同时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
三、电解质与代谢紊乱:透析不充分的“连锁反应”
肾功能衰竭导致排泄功能丧失,透析不充分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其中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最为常见。
(一)高钾血症
1、诱因:饮食控制不佳(摄入过多高钾食物)、透析不充分(每周透析时间<12 小时)、合并感染(细胞内钾释放)。
2、表现:肌无力、口唇麻木,严重时心律失常(心跳缓慢、室颤),血钾>6.5mmol/L 为急症。
3、预防措施:
严格限制高钾食物:蔬菜焯水后烹饪(去除 50% 以上钾),避免坚果、浓汤、加工肉制品。
保证每周透析时长(建议 12-15 小时),定期监测血钾(透析前必查),高钾时增加透析频率。
血钾>6.5mmol/L 时,需紧急透析降钾,同时静脉注射钙剂(对抗心脏毒性)。
(二)代谢性酸中毒
1、表现:乏力、呼吸深快(俗称 “库斯莫尔呼吸”)、食欲下降,血气分析显示 pH<7.35。
2、预防措施:
遵医嘱服用碳酸氢钠片(每次 1-2g,每日 3 次),纠正轻度酸中毒。
透析时调整透析液碳酸氢根浓度(通常 30-34mmol/L),充分清除体内酸性代谢产物。
避免长期禁食或腹泻(加重酸中毒),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四、其他常见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的“隐形困扰”
(一)肌肉痉挛
1、诱因:透析中超滤过快导致血容量不足、低钙血症、电解质紊乱。
2、表现:小腿、足部肌肉突然抽搐,伴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3、预防措施:
透析间期避免体重增长过多(减少超滤量),透析中出现早期痉挛(肌肉发紧),立即告知护士,通过减慢超滤、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酸钙缓解。
(二)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
1、诱因:长期透析(超过 5 年)导致 β2 - 微球蛋白蓄积,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
2、表现:腕管综合征(手指麻木、疼痛)、关节僵硬,严重时影响活动功能。
3、预防措施:
优先选择高通量透析器(增加 β2 - 微球蛋白清除),条件允许时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日常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握拳、屈伸腕部),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
五、并发症预防的核心原则
规律透析,保证充分性:每周透析 3 次,每次 4-5 小时,不可随意减少次数或缩短时间(透析不充分是多数并发症的根源)。
严格控制体重与饮食: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 3%,限盐、限钾、限磷,保证优质蛋白摄入(1.2-1.3g/kg/ 天)。
密切监测身体信号:每天测量血压、体重,观察内瘘震颤 / 杂音,记录尿量及饮食情况,异常时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主动沟通:每月查血常规、电解质,每 3 个月查甲状旁腺激素、铁蛋白,主动向医生反馈不适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血液透析并发症的预防胜于治疗,其核心在于“规律治疗 + 科学管理”。患者需牢记,透析不仅是每周 3 次的治疗,更是贯穿日常的自我管理 —— 控制体重、管好饮食、保护血管通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与医护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处理早期问题,才能让透析更安全、更持久。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