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文旅融合助力海南城乡融合发展
海南日报2025-07-30 08:28:18
■ 康兴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文旅”,“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发展壮大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农文旅不是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深度的产业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平台,通过产业融合、功能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发展状况
海南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气候特色鲜明,具有农文旅发展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海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的嘱托,依托农村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乡土文明等资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载体,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比如,在三亚博后村玫瑰谷,游客不仅可以赏花、摄影,还可以体验玫瑰种植、品尝玫瑰饼、购买玫瑰。玫瑰谷已成为花卉主题旅游景点,同时,玫瑰谷延伸的产业链,将鲜花生产、观赏、销售扩展到了食品领域,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海口市结合琼北文化,打造城市与郊区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链,探索城乡融合模式;文昌市探索打造休闲产业集群;琼海市着力打造国家农业公园与乡村旅游品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不过,农文旅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文化开发利用不够,海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但不少乡村旅游尚处于简单复制层面,缺少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利用;缺乏长期规划;农文旅融合度不紧密,不少乡村旅游还处于自然生态观光阶段,人文旅游景观尚未得到深度开发;有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在重要节假日与旅游旺季,仍会出现交通拥堵、游客人挤人的情况,到达各乡镇的公共交通仍有提升的空间。
对策建议
一是梳理海南乡村旅游文化,在“椰风海韵”景点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海南特色的叙事与历史要素,将文化与农业、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让文化在乡村旅游中能被游客可感、可知,从而可用,让游客为海南的文化而着迷,促进农文旅的融合,为乡村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支撑。比如,三亚博后村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关注黎族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获得持续发展,在众多“网红”景点中脱颖而出。可见,文化是乡村旅游品牌的核心,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是将土地规划、旅游规划与当地的文化要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实现制度集成创新。建议将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融入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去,使乡土文明、乡村文化能够成为乡村旅游品牌的灵魂,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政策设计中能充分体现农业文明、农村文化。
三是高度重视农文旅融合,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议将农文旅融合内容纳入干部培训专题中,提高干部对农文旅融合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找到本地区农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在各地的旅游宣传中,将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利用媒体力量来传播农文旅融合发展。
具体而言,需将海南特色文化融入游客的吃、住、行、娱等各方面。比如,在“吃”上,凸显海南琼菜的特征,从新鲜、鲜美的本地食材着手来深入开发琼菜菜谱,通过开展“舌尖上的琼菜”等活动吸引美食爱好者品尝琼菜美食,感受海南特色文化。在“住”上,将本地民宿打造成展示海南文化的平台,在民宿选址、命名以及运营上体现海南文化。在“行”上,利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将海南各区域具有民族特色的驿站打造成展示海南风情的窗口,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具有盈利能力的商品,例如,目前,陵水酸粉运营中存在单价低、盈利模式难搭建的问题,可以借鉴过桥米线的做法,通过增加海南本地特色的配菜来丰富菜系结构,破解面临的难题。在“娱”上,将海南本地的民俗节庆打造成体验乡村文化的载体,打破目前存在的农村“自娱自乐”的局面,利用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可设立海南民俗周,将海南民俗推向世界。
深化乡村旅游文化载体建设,继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深入挖掘海南优秀文化资源,特别要注意保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影像和图片等形式来全面准确呈现海南的民俗传统,让游客在感悟海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公共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市县可整合各个公共文化资源,防止同质化。比如,在开发伴手礼上,尽量引导村民用手工创意而不是工业品来传递乡村文化。
四是建议相关部门根据乡村旅游的客流量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对于客流量较多的地区和时段,规划部门要留足基础设施扩容的空间来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