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落笔洞“活”起来

海南日报2025-07-30 08:27:33

热点聚焦

■ 刘利波 吴敏

落笔洞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南端的史前人类洞穴遗址,该遗址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荔枝沟东北部落笔峰南侧,距今约万年,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落笔洞”之誉。近日,三亚市正式宣布启动创建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7月29日,工作人员在三亚市落笔洞遗址进行日常巡查管护。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落笔洞遗址历经万年淘洗,是考索南海先民迁徙轨迹、南岛语族源流、热带滨海生态适应智慧的关键。落笔洞遗址铭刻着华夏南疆最早的人类生息印记,也代表了琼岛迄今已知最古远之石器文化遗址。应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为契机,加强落笔洞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让其在新时代“活”起来,焕发时代新韵。

海南史前文明起笔处

在海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落笔洞作为海南史前文明的起源地,获得了国内外的持续关注。

落笔洞,因洞内有巨大的钟乳石垂吊形如悬笔而得名。距今一万年前,一群智人在落笔洞里穴居,开启了海南文明的第一抹曙光。人们对落笔洞的认识,基本上都集中于1992年与1993年的两次考古。这两次考古挖掘,发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让落笔洞成为三亚乃至海南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落笔洞遗址,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实证,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价值。

比如,该遗址出土的13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与华南同期人类遗存同源,佐证了末次冰消期人类经陆桥迁徙的路径。多次考古发掘明确提及石制品共200余件(多数原料以火山岩、黑曜石为主),携带东南亚工艺特征,实证史前南海区域存在跨海文化交流网络,为南岛语族起源研究提供关键物证。遗址堆积层中45种哺乳动物化石与7万多枚海贝共存,揭示了“陆海并重”的复合生存规则。碳同位素分析证实,先民已掌握潮汐规律进行季节性贝类采集,形成“猎—采—渔”复合经济模式,展现出热带滨海环境适应智慧,与大陆农耕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远古根基。黎族传统工具“雷公斧”与遗址石器制作工艺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史前文明与当代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

旧石器时代晚期落笔洞人牙齿化石。三亚市博物馆供图

总而言之,落笔洞遗址对研究海南岛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和古人类的演变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不只是考古价值,落笔洞遗址还有许多独特的人文价值。

来到落笔洞,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洞口上方石壁“落笔洞”三个大字。据研究,“落笔洞”三字应为元代至元癸未(1283年)云从龙所题。而进入落笔洞,人们则会惊奇于岩壁上的一段段摩崖石刻。“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化工造笔是何年?顿在穷荒绝岛边”……这些诗词佳句,或写岩洞大观,或抒文化气象,或表流连忘归之意。显然,这是文人墨客寄情畅游的诗意之所。透过这些诗词、题刻,足以看出落笔洞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独特人文魅力。

保护是活化利用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启动创建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落笔洞遗址进行系统性保护,对其承载的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落笔洞折射的文明曙光在新时代更加灿烂,显然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落笔洞遗址堆积物标本。三亚市博物馆供图

海南在落笔洞遗址的保护发掘上,可以说,下了很大功夫。

《三亚市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定》,是海南出台的首部单体专项文物保护地方立法,构建了“立法保障+科学监测+资金支持”的“三位一体”防护网,比如,严格划定保护范围,严禁破坏性活动;明确“定期组织地质环境调查、分析和评估,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重点针对山体崩塌、滑坡等隐患进行排查;此外,规定“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保护”,确保保护投入的可持续性。

尤为关键的是,三亚推行“考古前置”制度,要求遗址周边区域开发前必须完成考古勘探,成功保护了多处新遗迹,从源头上化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机制。同时,危岩治理工程中,三亚恪守“最小干预”原则,采用锚杆加固、裂缝封填等科技手段精准施策,力求最大限度维护遗址的原始风貌与历史沧桑,为后续的活化利用奠定真实且完整的物质基础。

此外,为做好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今年三亚联合相关部门,6月开展落笔洞二类建设控制地带191亩的文物勘探工作,7月开展落笔洞及仙娘洞区域的文物发掘工作,全力做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三亚对落笔洞遗址这一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遗址,开展科学保护与创新展示工作,既有利于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新模式,也可搭建区域性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还能进一步擦亮海南特有的文化名片,厚植海南文化软实力,具有多重意义。

融合创新释放时代价值

融合创新是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落笔洞遗址的活化利用,关键在于找到历史与当下、保护与共享、文化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探索科技赋能与文旅融合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高地。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中部署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建设任务。

保护并非将遗产尘封于历史深处,而是要激活其蕴含的文明基因,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据悉,三亚将运用三维扫描、倾斜摄影、VR/AR等数字技术,高精度构建遗址及出土文物的数字孪生体,搭建永不褪色的数字档案库。这不仅为学术研究(如古DNA分析、人类迁徙模拟、古环境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平台,还可通过数字化复原与场景重建,将万年前的热带雨林环境、史前人类“猎-采-渔”的生活图景生动呈现,使考古成果变得可感可知。

在严格实施保护的基础上,三亚可以规划建设的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着力点,积极探寻“科研—保护—利用”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联合考古工作站开展多学科协作,凭借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筑牢基础;以高标准的保护举措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借助创新的展示方式,如建设遗址博物馆、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以及设立研学营地等,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有效传播与转化。规划中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时可在洞穴文物遗址处规划设计观景平台,使公众能够更为直观地观赏到所有洞穴的面貌。同时,构建以落笔洞遗址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建设数字化互动展厅、虚拟考古体验馆以及实景复原场景,通过开发主题研学活动、互动体验项目(如史前工具模拟体验)以及特色文创产品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深度文化体验和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切实惠及民众。

(作者刘利波单位为海南省委党校;作者吴敏单位为三亚市委党校)

作者: 刘利波 吴敏
责任编辑: 林靖钧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