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抗日公学:烽火岁月育英才

海南日报2025-07-30 07:43:28

追寻抗战足迹

1940年,一批热血青年汇聚这里,学习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真理

琼崖抗日公学:烽火岁月育英才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凯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近日,五指山市番阳镇,青瓦斑驳的琼崖公学(前身为琼崖抗日公学)旧址里传来稚嫩的童声,共青团番阳镇委联合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这里启动了为期40天的“爱心托管站”暑期班。

位于五指山市番阳镇的琼崖公学遗址。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昔日培养革命火种的课堂,现如今成为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乐园。

85年前,在琼崖抗日公学里,这样的课堂教学场景也曾出现过。1940年,琼崖抗日公学在抗日烽火中成立,大批热血青年和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他们学习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真理,壮大琼崖抗日的有生力量。

在抗战烽火中创办

1940年夏,琼崖抗日局势严峻。为满足长期抗战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中央书记处在致广东省委指示电文中对琼崖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要求广东省委要派出大批革命青年及有能力的干部到琼崖。

而此时,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在持续的抗战中也深感革命干部之不足,亟须培养一批军事骨干和地方干部指导各地抗战工作。

二者的意愿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琼崖特委决定效仿延安“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刚成立的美合抗日根据地里培育抗日骨干。1940年7月,琼崖抗日公学在美合抗日根据地诞生,校长由冯白驹兼任。

公学培养对象是部队的战斗骨干、党群干部和各地抗日青年。

为此,琼崖特委还专门向各县县委和独立总队发出通知,要求保送县、区、乡思想进步的青年干部和部队的优秀战士入学。此外,来自全岛各地的爱国青年,以及从马来西亚、泰国等返琼救国的华侨青年也慕名前来要求入学。

“公学的校址为群山环抱的简陋荒山坡,师生们入学的第一时间不是学习,而是披荆斩棘,拿起刀锯、锄头亲手打造校舍教室。”五指山市文化馆文物普查队原队长王亮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在强烈的求知报国信念下,师生们搭建茅草屋,制作竹条与木条结合的课桌,用竹片编制的墙壁,构成简易的教学点。

从史料记载看,当时学校的师资队伍十分强大:史丹、吴耀南、王祝三等担任过中学校长或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育行家亲至山中,与学员促膝论道,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参谋长李振亚则负责上游击战术课,兼任公学校长的冯白驹也经常给学生们上政治课。一批批学生在“讲政治、学理论、练军事”中浸润抗战意志。

培育琼崖抗战骨干力量

琼崖抗日公学的学员来自各地,认知水平不一,如何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干部,是公学创办后亟待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琼崖抗日公学教员罗文洪在回忆录中提到,当年,琼崖抗日公学教务处根据学员的文化水平,把具有高中水平的青年编入高级班,具有初中毕业水平的青年编入初级班,另外的工农学员则编入工农班,而妇女人数不多被编成一个妇女班。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5岁以下的学员被编入了儿童班。

公学第一期招收学员有400多人。《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一卷)一书记载,琼崖抗日公学各个班分设班主任和队长。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队长负责行政和生活管理工作。此外,还有专门负责学生军事训练的教官。

公学教学内容因班而异、因材施教、有主有从。公学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教学,初、高级班学习内容为政治、军事两大类,以政治课为主。政治课教材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自编的《哲学讲义》《军队政治工作》为主,并学习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时事;军事课分学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术科(队列、射击、投弹、侦察、伏击等)。工农、妇女、儿童班则以文化课为主,兼学理论和军事课。

此外,琼崖公学不仅是授课点,更是干部、战士的训练基地。资料显示,在公学体系中,设军训处,训练战术、操练枪法,与战斗兵团合作演练。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迅速培养出数百名军政骨干,他们后来奔赴战场,成为支撑琼崖抗战的骨干力量。

一所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处于偏远山林的学校,可以想象当时条件之艰辛。

王亮介绍,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与封锁,根据地又处于初建阶段,当时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师生们所有的文具用品几乎都要靠自力更生来解决,有时用木炭或锅灰磨成粉末加水调成‘墨水’,再用竹管削成蘸水笔蘸取书写,甚至干脆以地当纸,树枝当笔。”

“三办三停”培养大量人才

回溯历史,琼崖公学曾三度开办、三次停办。虽然办学之路写满了艰辛,却为日后琼崖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40年底,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以“反共灭独”为目的的“美合事变”,特委机关与师生被迫反复转移。据冯白驹回忆:“我们被迫撤回琼文,根据地遭打击,但没有停下办学的决心。很多教员转入军营继续教学。”

1945年春,白沙县阜龙乡,公学再度开班。副校长史丹、吴乾鹏与当地党员往山林内探路,架设竹教室、石台阶,并吸纳新学员。这段岁月至今留有黎族歌谣:“阜龙山间我读书,枪声远处如鼓吼。教书声伴风,带我上战斗。”公学虽简陋,却播撒下知识与信仰的种子。

可惜复办不到4个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全面挑起琼崖内战的形势下,琼崖抗日公学再度被迫停办。直至1948年6月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不久,琼崖抗日公学才在乐东县番阳乡(现位于五指山番阳镇)又一次复办,并更名为“琼崖公学”。

公学设儿童班、妇女班、军事班、干部班,覆盖各个群体,为海南解放后续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不少学员后来成为骨干。直至1950年5月,随着海南岛解放,岛上政权巩固,公学才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截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琼崖公学共培养革命骨干1500余人。他们分布在海南党政军民各部门,在战争年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位于番阳镇的公学校址成为史迹保护地,常有研学团体来访,番阳镇每有教育活动也会在此举行,激励青年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途中贡献青春力量。

(海南日报五指山7月29日电)

作者: 谢凯
责任编辑: 林靖钧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