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观察丨“知产”变“资产”,海南为何入选全国案例?
海南日报客户端2025-07-29 19:41:00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海南岛南部,因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些年崛起一座服务中国种业振兴、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园区。在这里,一个好的“点子”,就可能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4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优秀案例名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以下简称科技城高新区)报送的“强化全国性资源利用,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案例成功入选,系海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将“点子”变成“金子”的故事,正在这里接连上演。
俯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1
学生开公司
只要有技术,没啥不可能
李戎轩的“身份”不少。他是海南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的在读硕士,也是海南以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作为一名学生,拿什么来创业?
“辣椒是海南重要的经济作物,导师王立浩领衔的辣椒智能育种和热带产业创新团队选育了不少好品种、掌握了许多核心技术,两者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2024年,李戎轩携手同学开始创业。
李戎轩在实验室。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摄
学生创业可行吗?先比赛练练手。
在2024年“崖州湾杯”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李戎轩团队凭借“以创农业辣椒种质创新和产业化”,一举拿下“最佳成果转化奖”,获得6万元的落地扶持奖励。
有了“第一桶金”还不够。要想迅速打开知名度,还得宣传推广。
这时候,科技城高新区的创客家·研究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给他提供了无偿帮助。在该中心宣传矩阵的大力推广下,公司很快迎来了市场端的好消息。
广西象州县产学研农业科技平台有项目需求,李戎轩带领团队快速对接,顺利签下金额为200万元的技术服务合同。
“公司初期将推广6个优质辣椒品种。我们将密切对接市场需求,让更多好辣椒‘走’上国人的餐桌。”点开公司开设的淘宝商铺,李戎轩介绍着自己的规划,公司今年将重点发力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扩大优质辣椒品种推广面积。
李戎轩公司实施的项目。受访者供图
与师弟的公司刚起步相比,刚在海南大学完成博士学业的封苏阳创办的公司已步入正轨、稳定发展。
依托导师团队核心的制氢技术,2021年,封苏阳创办了海南深远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先后拿下国家能源集团乐东发电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海南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订单。
与李戎轩一样的是,封苏阳也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建立起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园区专业知识产权团队的帮助下,封苏阳团队运用专利导航分析行业技术趋势,检索揭示主要竞争对手专利布局,识别技术空白与市场风险;挖掘高价值创新点,制定有效专利布局策略,让公司快速新增专利申请25件、授权14件。
封苏阳还与海南大学田新龙导师团队合作,攻克PEMWE电解水制氢装备贵金属用量高、能耗大的行业难题,将贵金属用量、能耗大幅降低。举例来说,使用该技术生产的富氢水杯,使用年限至少增加5年,单价至少降低500元。
手握海洋清洁能源核心技术,封苏阳带领团队迅速打开市场。
通过技术服务输出,该公司将专利《一种多功能气液传输层及其制备方法及能源转换装置》,以4.5万元价格转让给深圳一家能源材料科技公司,实现技术价值变现。
而在陵水黎安等地,封苏阳又联合国家能源集团乐东发电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海南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机构,成功推进100kW级电解槽、燃料电池堆系统的落地,探索液氢研发,推进低碳园区建设,氢能电动车、氢能驿站等应用场景在海南市场快速布局。
“我们努力探索延伸产业链条,除了做技术服务,也尝试与下游企业合作研发系列氢能产品,去年企业营收突破100万元。”封苏阳透露,除深耕纯水制氢领域外,当前公司还与科研团队加快海水制氢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并引入园区风投,力促更多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是整个科技创新发展大链条的‘最后一公里’。研究院携手园区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探索全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副院长吕威说,该院开展产业招商,聚集上下游企业,发起成立2亿元创投基金,投资早期、小型、硬科技企业,提供从创业辅导到创投基金全链条服务,力促“产学研用服资”融合。
目前,通过这一模式孵化的企业累计达到119家,其中海大师生创业企业达到28家。
2
农民变专家
“土法子”也能成为“金疙瘩”
与自带“光环”的高校学生不一样,在海南的田间地头,还有许多“泥腿子”专家。王仕明便是其中一位,而且在海南水稻制种界颇有名气。
2016年,他创办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乐南繁),目前拥有超过2万亩水稻制种及种植基地,每年可生产400万公斤水稻种子和300万公斤大米。
最近,公司的一系列“土法子”正在成为“金疙瘩”。
农乐南繁是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孵化的企业。该院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深度调研生产现场后发现,该企业有不少当地农民自创的“土法子”,可以有效提高制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何不让这些“土法子”产生更大价值?
“企业捧着宝却无法效益最大化,我们与企业多轮沟通确定详细的技术路径和创新点,两个月后顺利提交专利申请,今年年初获得受理。”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知识产权部主管周辜名透露,该院定制系统化服务方案,协助企业实现专利成果“零”的突破,完成3项商标、7项省级水稻品种权及8项专利的立体化布局,覆盖品种选育、技术研发及品牌保护等核心环节,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压缩至3个月。
今年6月,王仕明收到公司的首笔纯信用担保贷款。
公司的“高抗逆性巨胚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专利经第三方公司价值评估超700万元,借此他以知识产权专利抵押的方式,申请到200万元的“园区担保贷”,担保费率低至0.1%。
“这笔贷款不仅可以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还进一步盘活了公司的无形资产。”王仕明感叹道。
让无形资产变成了有价资产,尝到甜头的王仕明,如今牵手科技城高新区内的多家研究机构开展更多的产研联动,力争突破技术壁垒,驱动产生更多的规模效益。
与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合作开展的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构建了杂交制种丰产模式,能有效化解杂交水稻制种质量风险;
与海南大学合作的南繁区水稻病虫害多元共生型生防菌剂关键技术转化及应用,建立中试转化基地防范水稻病害;
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动“寿乡1号”“美两优秋香”等水稻品种的审定、推广,获评“海南好米”金奖品种……
田地里的“美两优秋香”水稻品种。受访者供图
“我们不断完善‘企业出题、科技界答题’的转化模式,将‘沉睡’的高价值专利唤醒,企业也从中得以不断做强。”王仕明说,目前公司已构建从育种到种植的完整产业链,带动超3000户农户增收,年吸纳当地劳动力务工3万人次。
“民企技术储备多,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弱、应用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多,但落地转化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知识产权部工作人员宁如介绍,为此,园区推出了系列创新举措,推动知识产权变现、创新成果转化。
策划“崖知行”系列路演,推动创新成果更便捷对接市场;推出“崖知贷”等模式,放款总额5350万元,以金融“活水”助力专利及时转化;“先投后股”已立项支持5个项目,园区与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共担风险;出台7条针对植物新品种权、高价值专利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鼓励园区主体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3
平台做保障
让更多“好点子”落地开花
玉米还能当成水果吃?
三亚市吉阳区罗蓬村村民吉小聪起初很意外,却也想试试看。他免费申领了2亩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选育的“中农甜414”鲜食玉米种苗,75天的种植期内,从何时打侧枝、何时施肥到如何浇灌,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牵头建设的海南鲜食玉米科技小院老师手把手教学。今年1月,吉小聪种植的玉米上市了。
科技小院科研团队查看玉米长势。受访者供图
“相比传统种植豆角,玉米一年能种2到3季,成本、人力投入都比较少。这款玉米生吃口感脆甜,甜度是普通玉米的4倍多,营养价值丰富,售价比普通玉米高出不少。”吉小聪说,目前大茅村、中廖村、罗蓬村等多个村庄都种了这个玉米品种。
由李建生担任会长的海南省鲜食玉米产业联盟,聚合产业资源,连续举办“海南好吃玉米”评选活动,推动鲜食玉米科研成果在海南落地。
2024年,该联盟携手吉阳区探索推广种植,30多户当地农户率先“尝鲜”,今年100多户当地农户参与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亩产值6500元至9000元,为当地百姓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如今,海南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超60万亩,因上市早、品质优,备受消费者青睐。说到这一玉米新品种的来历,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军很有发言权。
“科研团队将技术所长和海南所需相结合,新选育了甜玉米自交系GT3C、W4146C、甜玉米新组合‘黄金甜23’等,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奠定基础。同时,学院与大茅村探索‘一院一村’合作模式,推动好种子落地开花。”王福军透露,目前3个鲜食玉米品种以290万元的价格完成技术转让,将同步配套加强肥料等研发,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民生产成本,让更多优质鲜食玉米从海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平台的力量还催生更多创新组合。
在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崖州湾科技城创新服务平台的牵线搭桥下,海南海润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田菁团队开展合作,利用海南夏闲南繁用地,双方发挥各自在小分子萃取技术、田菁品质改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探索将优质田菁中的营养元素小分子化,生产田菁小分子鱼虾饲料,以及探索将田菁等与玉米秸秆等相混合,生产牛羊饲料,目前计划在三亚海棠区开展落地实验。
“去年落户科技城高新区后,我们积极招引企业,推动科研成果产出方与企业需求对接,举办路演、产业对接会等交流活动,已精准促成5份核心技术合同供需对接,一批合作正在陆续推进中。”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崖州湾科技城创新服务平台主任余剑英表示,中心努力当好“科技红娘”,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清单作为精准匹配科研供给的“导航图”,产学研融合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加速打造技术转移生态圈。
2021年以来,科技城高新区深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打造高能级战略科技平台,初步形成机制灵动、生态优化、渠道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截至目前,科技城高新区已推动企事业单位转化科技成果1078项,累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亿元。
总策划:曹健 张杰
执行策划:罗清锐
执行总监:许世立
主编:曾敬
动画文案:曾敬
动画制作:张雯旻
封面设计:肖迪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