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折急救与护理指南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骨科主管护师 孙丽超2025-07-29 19:09:17
创伤性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多由跌倒、撞击、碾压等外力导致骨骼连续性中断。骨折发生后,正确的急救处理能减少疼痛、避免二次损伤,而科学的护理则直接影响愈合速度和功能恢复。
一、创伤性骨折急救:黄金30分钟处理原则
骨折急救的核心是“止血、固定、搬运”,尤其是开放性骨折(骨骼刺破皮肤)和脊柱骨折,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神经损伤甚至瘫痪。
(一)现场判断:快速识别骨折信号
骨折发生后,伤者通常会出现以下典型表现:
局部症状:疼痛剧烈(活动或按压时加重)、肿胀(受伤后1-2小时内明显)、畸形(如肢体缩短、弯曲或旋转,常见于四肢骨折)、异常活动(正常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活动)、骨擦音(骨折端摩擦产生的声音,切勿主动尝试触摸或诱发)。
全身表现:严重骨折(如骨盆骨折、多发骨折)可能伴随休克(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开放性骨折若出血过多,也会导致失血性休克。
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畸形和异常活动,可初步判断为骨折,需立即启动急救。
(二)急救步骤:分情况处理,优先保命
第一步:止血(针对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的伤口可能伴随大量出血,需先止血再固定:
直接压迫止血: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伤口,双手直接按压10-15分钟(力度以出血停止为宜),避免反复移开查看(会破坏凝血块)。
止血带止血:若四肢大出血(如股骨骨折),直接压迫无效时,可用宽布条、止血带(不可用电线、细绳)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侧)绑扎,松紧以出血停止为度,同时记录绑扎时间(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并在伤者明显部位标注时间。
第二步:固定(避免骨折端移位)
固定的目的是减少骨折端活动,减轻疼痛,防止神经、血管二次损伤,固定原则是“先固定骨折上下关节,不强行复位”:
四肢骨折固定:
上肢骨折(如前臂):用木板、硬纸板或卷起的杂志作为夹板,长度超过肘关节和腕关节,垫上毛巾后用绷带或布条固定,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呈90°)。
下肢骨折(如小腿):用长度超过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夹板,垫软物后固定,两侧用绷带绑牢,健肢可作为“自身夹板”(与伤肢并拢固定,中间垫毛巾)。
脊柱骨折固定:怀疑脊柱骨折(如高处坠落、车祸后出现腰背部疼痛、肢体麻木)时,绝对禁止随意搬动或让伤者站立、坐起。正确做法是:让伤者保持仰卧位,在头、颈、腰、臀下垫薄枕固定脊柱中立位,用宽布条将身体固定在硬板(门板、担架)上,搬运时需3-4人同时发力,保持身体成直线平移(“滚动式” 搬运),避免扭转。
开放性骨折固定:固定前切勿将外露的骨骼推回伤口(可能导致感染),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后再固定,夹板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第三步:搬运(避免二次损伤)
搬运需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正确方式:
四肢骨折:可用担架或简易门板搬运,搬运时一人托住骨折部位,另一人协助移动,避免骨折端受力。
脊柱骨折:必须使用硬板担架,搬运过程中始终保持脊柱伸直,严禁一人抱头、一人抱脚的“双人抬” 方式(会导致脊柱弯曲,加重神经损伤)。
颈椎骨折:搬运时需一人双手固定伤者头部(两侧耳后),保持头部与躯干同一直线,其余人协调搬运,避免头部转动。
搬运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伤者意识、呼吸,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暂停搬运,进行心肺复苏。
二、骨折后的护理:分阶段促进愈合
骨折后的护理分为急性期(术后1-2周)、恢复期(2周-3个月)和功能锻炼期(3个月后),每个阶段重点不同。
(一)急性期护理:控制肿胀,预防感染
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如小腿骨折垫枕头,手臂骨折用三角巾悬吊),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每天保持此体位不少于12小时。
伤口护理:开放性骨折术后需定期换药(术后2-3天首次换药),观察伤口是否红肿、渗液,若出现脓性分泌物伴发热,提示感染,需及时就医。闭合性骨折若肿胀严重,可在受伤72小时内冷敷(每次15分钟,每天3次),72小时后改为温敷(促进血液循环)。
疼痛管理: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但避免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骨折愈合)。老年患者慎用强效止痛药(如吗啡类),以防呼吸抑制。
(二)恢复期护理:促进骨痂生长,预防并发症
骨折后2周-3个月,肿胀消退,骨痂开始形成,护理重点是:饮食调节:保证蛋白质(每天1.2-1.5g/kg体重,如鸡蛋、瘦肉、鱼虾)、钙(每天 1000-1200mg,牛奶、豆制品、深绿蔬菜)和维生素 D(每天800IU,晒太阳或补充剂)的摄入,促进骨骼修复。避免过量饮酒(抑制成骨细胞)和吸烟(尼古丁影响血液循环)。
活动与休息平衡:在医生允许下,未固定的关节需早期活动(如股骨骨折可活动踝关节、收缩大腿肌肉),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但骨折部位需避免负重(如下肢骨折3个月内不踩地,脊柱骨折6个月内不弯腰负重)。
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轴向翻身,避免扭转),预防压疮;每天做深呼吸和咳嗽训练,预防肺部感染;多喝水、多吃膳食纤维(蔬菜、粗粮),预防便秘。
(三)功能锻炼期:恢复肢体功能,避免关节僵硬
骨折愈合(X线显示骨痂连续,医生确认后)后,需通过系统锻炼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被动活动开始(他人协助或借助器械),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如肘关节骨折后做屈伸、旋转训练,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
肌肉力量训练:先进行等长收缩(肌肉用力但不移动,如膝盖骨折后绷腿),再逐步增加阻力(如用弹力带抗阻训练),最后过渡到负重训练(如下肢骨折从扶拐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
平衡与协调训练:下肢骨折患者需练习单腿站立、行走(从平地到上下楼梯),脊柱骨折患者需练核心肌群(如靠墙静蹲),提高身体稳定性。
功能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如过早负重导致骨折移位),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计划。
三、特殊部位骨折的护理要点
不同部位的骨折因解剖结构特殊,护理需特别注意:
(一)脊柱骨折:严防神经损伤
卧床期间必须轴向翻身(身体成直线翻动),佩戴支具(遵医嘱)时保持脊柱直立,避免弯腰、扭转动作。
6-8周后逐步坐起、站立,先从短时间(每次10分钟)开始,适应后再延长,3个月内不抱重物、不弯腰捡东西。
(二)髋部骨折(老年人高发)
术后早期(1周内)在医生允许下坐起(角度不超过90°),避免盘腿、侧卧(两侧需夹枕头),以防髋关节脱位。
2周后借助助行器行走,先迈健肢,再迈患肢,逐步增加行走时间,3 个月内不深蹲、不爬陡坡。
(三)开放性骨折:预防感染是核心
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通常需连续使用5-7天),不可自行停药。 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温度、颜色,若出现红肿扩散、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避免发展为骨髓炎(治疗难度大,可能导致慢性感染)。
创伤性骨折的愈合是“急救+护理+锻炼”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的急救能为治疗奠定基础,科学的护理能加速愈合,而及时的功能锻炼则决定最终的功能恢复。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