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

骨折愈合不仅需要骨头长好,更需要恢复肢体功能——不少人骨折后虽然骨头愈合了,却留下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问题,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科学的康复护理能让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步进行,并减少后遗症。

一、复位固定期(骨折后1-4周):保护伤口,预防并发症

骨折后首要步骤是复位和固定(用石膏、夹板、支具或手术内固定保持位置),此阶段(尤其是前2周)护理核心是“保护固定、控制肿胀、预防感染”。

(一)固定装置的正确维护

石膏/夹板固定:保持固定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可用塑料袋包裹后洗澡);观察石膏是否松动(如能塞进2指以上)或过紧(肢体末端发白、发麻),松动需重新固定,过紧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需立即就医。

手术内固定:保持伤口敷料清洁,未拆线前不要碰水,若敷料渗血、渗液需及时更换;观察伤口周围是否红肿、发热(感染迹象),出现需就医。

(二)肿胀与疼痛的管理

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如小腿骨折垫枕头,手臂骨折吊在胸前),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但不要长期依赖(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冷敷(受伤72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每天3次,缓解疼痛和肿胀(72小时后可改为温敷)。

(三)早期活动防血栓与萎缩

固定部位不能动,但未固定的关节和肌肉要积极活动:如下肢骨折可活动脚趾、收缩大腿肌肉(绷腿5秒放松,重复10次);上肢骨折可活动手指、手腕,做握拳-伸指动作(每次10下,每天5次)。

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按摩臀部、背部(防压疮),并做深呼吸训练(防肺部感染)。

二、骨折愈合期(4-8周):促进骨痂生长,恢复关节活动

骨折1-2周后,骨头开始形成骨痂(连接断端的纤维组织),此阶段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护理重点是 “温和活动、刺激骨痂、防止关节僵硬”。

(一)在无痛范围内活动关节

固定部位邻近的关节先开始“被动活动”(他人协助或借助器械),如膝关节骨折固定后,可在卧床时由家人帮助做踝关节屈伸(避免小腿肌肉萎缩);肘关节骨折固定后,活动肩关节(前举、侧平举)和腕关节(旋转、屈伸)。

拆除外固定后(如石膏),立即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关节骨折后做勾脚、绷脚(每次10-15次,每天3次);桡骨骨折后做前臂旋转(掌心向上到向下),动作缓慢平稳,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宜(轻微酸痛可接受)。

(二)适度负重刺激骨愈合

下肢骨折(如髋部、腿部)需在医生评估后逐步负重(骨痂形成后),先从 “部分负重” 开始(用拐杖或助行器,受伤腿承担10%-30%体重),再根据愈合情况增加重量(过早负重可能导致骨折移位)。

上肢骨折可做轻量活动(如用患手端水杯),刺激骨痂生长,但避免提重物(重量不超过1kg)。

(三)饮食助力骨骼修复

增加蛋白质摄入(每天1.2-1.5g/kg体重),如鸡蛋、瘦肉、鱼虾、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

保证钙和维生素 D:每天钙摄入1000-1200mg(牛奶、深绿蔬菜、豆腐),维生素D(晒太阳每天15分钟或补充剂)帮助钙吸收。

适量补充维生素 C(新鲜水果、蔬菜)和锌(坚果、瘦肉),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三、功能恢复期(8-12周后):强化肌肉力量,恢复生活能力

骨折基本愈合(X线显示骨痂连接良好)后,进入功能恢复期,重点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此阶段决定了最终的功能状态。

(一)循序渐进的力量训练

从徒手训练开始:如腿部骨折愈合后做直腿抬高(仰卧,腿伸直抬高30°,保持5秒,重复15次)、靠墙静蹲(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30秒);手臂骨折后做俯卧撑(从跪姿开始)、哑铃弯举(重量从轻到重)。

结合日常动作训练:如踝关节骨折练走路(先慢走,再练上下楼梯);手腕骨折练拧毛巾、扣纽扣等精细动作,逐步恢复生活自理。

(二)改善关节灵活性的技巧

关节活动度不足时,可做 “牵伸训练”:如膝关节弯曲受限,可坐在床边,患侧腿下垂,轻轻按压膝盖后方(借助重力缓慢弯曲),每次保持20秒,每天3次(避免暴力按压)。

配合物理治疗:如蜡疗(促进血液循环)、超声波(软化瘢痕组织),帮助改善关节活动度(需在康复科进行)。

(三)平衡与协调训练

下肢骨折患者常伴随平衡能力下降,可先在平衡垫上练习单腿站立(扶墙保护,每次20秒),再过渡到闭眼单腿站,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减少再次跌倒风险。

四、特殊部位骨折的康复要点

不同部位骨折的康复重点不同,针对性护理能避免常见后遗症。

(一)髋关节骨折(老年人高发)

术后早期(1周内)在医生允许下坐起(不超过90°),避免盘腿、深蹲(防髋关节脱位)。

2周后开始床边站立,用助行器行走(患侧先迈,健侧跟上),逐步增加行走时间(每天3-4次,每次5-10分钟)。

强化训练:侧卧位抬腿(练臀中肌)、直腿抬高(练股四头肌),预防走路“跛行”。

(二)腕部骨折(如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期多活动手指(抓握弹力球),防止指间关节僵硬。

拆石膏后重点练腕关节屈伸、旋转(如转动门把手动作),用筷子、写字等精细动作逐步恢复。

(三)脊柱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

卧床期间需“轴向翻身”(身体成一条直线翻动,避免扭转),佩戴支具保护(遵医嘱)。

6-8周后逐步坐起、站立,先从短时间开始(每次10分钟),避免弯腰负重(3个月内不抱重物、不弯腰捡东西)。

五、何时需要就医?

康复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固定部位突发剧烈疼痛、肿胀加重,或肢体末端苍白、麻木、发凉(血液循环障碍)。

伤口红肿热痛、流脓(感染),或发热(体温超过38.5℃)。

骨折部位异常活动(如已愈合的地方再次出现错位感)。

康复训练后关节肿胀、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不缓解(可能训练过度)。

骨折复位固定只是第一步,科学的康复护理才能让肢体功能真正恢复。按照专业人员的指导,结合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大多数人都能在3-6个月内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