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骨科主管护师 李政缘2025-07-29 19:09:17
运动能增强体质,但不当运动可能导致损伤——跑步者的膝盖疼痛、篮球爱好者的脚踝扭伤、健身者的肌肉拉伤……这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不仅影响运动效果,还可能留下长期隐患。
运动损伤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为主,科学康复”,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和康复原则,能让运动更安全、更持久。
一、常见运动损伤及高危因素:哪些情况容易受伤?
运动损伤的发生多与“准备不足、动作错误、过度疲劳”有关,了解高发损伤和风险因素,能针对性预防。
(一)常见运动损伤类型
肌肉拉伤:多发生在短跑、跳跃、举重等爆发性运动中,因肌肉突然用力超过承受限度导致(如腘绳肌拉伤、股四头肌拉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关节扭伤:踝关节(篮球、足球)、膝关节(跑步、深蹲)、腕关节(网球、羽毛球)是高发部位,多因动作失衡、落地不稳导致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受伤后关节肿胀、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肌腱炎/肌腱损伤:长期重复动作(如网球挥拍、频繁蹲起)易引发肌腱慢性炎症,如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表现为活动时疼痛,按压肌腱止点时压痛明显。
骨膜炎/应力性骨折:跑步、跳跃等长期负重运动中,骨骼反复受冲击,可能导致胫骨骨膜炎(小腿前侧疼痛)或应力性骨折(如跖骨、胫骨),疼痛随运动加重,休息后缓解。
(二)运动损伤的高危因素
个人因素:热身不足(肌肉未激活,弹性差)、体能不足(疲劳导致动作变形)、技术错误(如跑步时步幅过大、深蹲时膝盖内扣)、旧伤未愈(肌肉力量不平衡)。
环境因素:场地过硬(如水泥地跑步增加关节冲击)、装备不合适(跑鞋减震差、球拍重量不当)、天气恶劣(高温易疲劳、雨天易打滑)。 运动选择: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或时间(如每周跑步距离翻倍)、选择超出自身能力的运动(如新手尝试高强度间歇训练),身体无法适应易受伤。
二、运动损伤预防:做好这几步,降低80%受伤风险
预防运动损伤的核心是“科学准备、合理负荷、正确动作”,以下措施简单有效,适合各类运动人群。
(一)充分热身:激活身体,避免突然发力
热身的目的是提高体温、激活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分为“动态热身”和“专项热身”。
动态热身(5-10分钟):通过低强度活动提升身体状态,如高抬腿(激活腿部肌肉)、弓步走(拉伸髋屈肌)、手臂绕环(活动肩袖肌群)、开合跳(提高心率),每个动作做15-20次,避免静态拉伸(如站立摸脚尖,可能降低肌肉爆发力)。
专项热身(3-5分钟):模拟运动中的关键动作,如跑步前做小步跑、后蹬跑;打篮球前做运球变向、轻度跳跃;举铁前做轻重量深蹲、卧推,让身体适应运动模式。
(二)控制运动负荷:避免“过度训练”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运动强度、时间、频率逐步增加,每次增幅不超过10%:
强度:用“自觉疲劳度” 判断(0-10分,保持在4-6分,即“有点累但能说话”);跑步者可控制配速,避免突然提速;力量训练者每次增加重量不超过上次的5%-10%。
恢复:肌肉修复需要48小时,同一部位力量训练间隔至少1天(如周一练下肢,周三再练);每周留1-2天休息或低强度活动(如散步、瑜伽),避免连续高强度运动。
(三)纠正动作模式:避免错误发力
错误动作是损伤的主要诱因,以下是常见运动的动作要点:
跑步:落地时脚掌中部着地,膝盖微屈缓冲,步幅不宜过大(步长约等于身高的45%-50%),身体稍前倾,避免含胸驼背。
深蹲:双脚与肩同宽,脚尖略外展,下蹲时臀部向后坐,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不内扣),腰背挺直,避免膝盖超过脚尖过多。
举铁:发力时先收紧核心(腹部绷紧),避免用惯性带动重量(如硬拉时弯腰用背发力),大重量训练时找同伴保护。
(四)装备与环境:减少外部风险
选对装备:跑步穿缓震好的跑鞋(每500-800公里更换);球类运动戴护具(如篮球戴护踝、排球戴护膝);力量训练用防滑手套、举重腰带(大重量时保护腰部)。
优化环境:选择塑胶跑道、草地等缓冲好的场地;高温天气避开正午,运动时少量多次补水(每15-20分钟喝100-150ml水);冬季注意保暖(肌肉遇冷易僵硬)。
三、运动损伤的康复原则:分阶段恢复,避免二次受伤
一旦受伤,盲目忍痛运动或完全不动都会影响恢复,科学康复需遵循“PRICE 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进行。
(一)急性期(受伤后0-72小时):控制炎症,减轻肿胀
此阶段重点是“阻止损伤加重”,遵循PRICE原则:
保护(Protection):停止运动,避免受伤部位受力(如脚踝扭伤后用拐杖辅助行走),必要时用支具固定(如韧带扭伤用护踝)。
休息(Rest):受伤后48小时内减少活动,让损伤部位止血消肿(如肌肉拉伤后卧床休息,避免站立行走),但不必完全不动(可做未受伤部位的活动,如手臂受伤时活动下肢)。
冰敷(Ice):用冰袋(裹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减轻疼痛和肿胀(注意不要直接贴皮肤,避免冻伤)。
加压(Compression):用弹性绷带适度包裹受伤部位(如脚踝、膝盖),压力以不发麻为宜,减少肿胀。
抬高(Elevation):休息时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如脚踝扭伤时垫枕头),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此阶段不建议热敷、按摩或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能加重出血),若肿胀严重、疼痛剧烈或关节活动受限,需就医排除骨折、韧带断裂。 (二)恢复期(受伤后1-4周):促进修复,恢复活动度
肿胀消退(受伤48-72小时后)进入恢复期,重点是 “改善血液循环、恢复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
温和活动:在无痛范围内做关节活动,如ankle扭伤后做踝关节屈伸、旋转(每次10-15次,每天3次);肌肉拉伤后做等长收缩(肌肉用力但不移动,如大腿拉伤后绷腿5秒放松,重复10次)。
物理治疗:肿胀消退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超声波治疗(缓解炎症)、按摩(轻揉周围肌肉,避免直接按受伤部位)。
肌肉激活:用轻负荷训练激活受伤部位肌肉,如膝盖扭伤后做直腿抬高(仰卧,腿伸直抬高至30°,保持5秒,重复15次),增强肌肉对关节的保护。
(三)强化期(受伤后1-3个月):恢复力量,重返运动
损伤基本愈合后,需通过力量训练恢复肌肉功能,避免因力量不足导致二次受伤:
渐进力量训练:从徒手训练开始,逐步增加阻力,如ankle扭伤后先做单腿站立(扶墙保持平衡,每次30秒),再用弹力带做抗阻勾脚;膝盖受伤后先练靠墙静蹲(背部贴墙,屈膝45°,每次30秒),再过渡到负重深蹲(重量从轻到重)。
平衡与协调训练:关节损伤后常伴随平衡能力下降,可做平衡垫站立、单腿闭眼站立等训练,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如篮球运动员ankle受伤后,需练跳跃落地的稳定性)。
模拟运动动作:逐步恢复运动中的专项动作,如跑步者先快走,再慢跑,最后恢复正常配速;羽毛球爱好者先做挥拍练习,再逐步增加跑动和跳跃。
运动损伤的康复是“三分治,七分练”,正确的康复训练能让身体更强大,避免再次受伤。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