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管理与危机处理​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一种状态,就像一个“疲惫的水泵”,无法将血液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导致全身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各种问题。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科学的日常管理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而掌握家庭应急处理方法,则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争取时间。

一、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识别——早发现才能早干预

心力衰竭的症状往往从轻微不适逐渐加重,及时发现这些信号,有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一)呼吸困难

早期多表现为 “劳力性呼吸困难”,即在走路、爬楼梯等活动时感到气短,休息后能缓解;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 1-2 小时突然因憋气醒来,必须坐起来或走到窗边透气,数分钟后才能缓解,这是因为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心脏负担;严重时,患者即使坐着或躺着不动,也会感到呼吸困难,只能采取坐位,双腿下垂,这种 “端坐呼吸” 是心力衰竭加重的重要信号。

(二)乏力和水肿

患者常感觉全身无力,稍事活动即感到疲倦,连穿衣、洗漱都觉得费力,这是因为全身组织供血不足,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水肿多从下肢开始,早期表现为脚踝或小腿肿胀,按压时会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傍晚时症状明显,晨起后减轻;随着病情进展,水肿会蔓延至大腿、腹部,甚至出现胸水、腹水,导致腹胀、食欲下降。

(三)其他伴随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泡沫状,严重时带血丝;由于胃肠道淤血,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是“胃病”;还可能伴有心慌、心跳加快,这是心脏为了弥补供血不足而“代偿性”加快跳动的结果。

不同类型的心力衰竭症状略有差异。左心衰竭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右心衰竭则以水肿、腹胀为主,而临床上多数患者为全心衰竭,会同时出现上述多种症状。当这些症状突然加重时,往往提示急性心力衰竭发作,需立即处理。

二、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管理:细节决定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的核心是“减轻心脏负担、维持心脏功能稳定”,需从饮食、活动、用药、监测等多方面综合管理。

(一)饮食:低盐清淡,控制水分

低盐饮食是心力衰竭管理的重中之重。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同时要警惕“隐形盐”,如酱油、味精、鸡精、罐头食品中含有盐分,需计入总摄入量。

控制液体摄入量也很关键。一般来说,每日饮水量(包括汤、粥、水果等)应控制在 1500-2000 毫升,具体可根据尿量调整(若尿量少、水肿明显,需减少饮水量)。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每次不超过 200 毫升;饭前 1 小时饮水,饭后少喝,以免影响食欲。

饮食结构要均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少吃油腻食物和甜食,以免引起血脂升高和肥胖。

(二)活动:量力而行,避免劳累

适度的活动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但过度活动会加重心脏负担,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活动时要注意姿势和环境。避免突然起身或弯腰,起身时先坐一会儿,再缓慢站立,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选择平坦、安静的场所活动,穿舒适的鞋子,避免在高温、寒冷或大风天气外出;活动中若出现气短、胸痛、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若休息后不缓解,及时就医。 (三)用药:按时按量,警惕副作用

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是维持病情稳定的关键。

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肌肉抽搐、心慌,需定期复查电解质,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钾剂(如吃香蕉、橙子等含钾丰富的食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引起干咳,若咳嗽严重影响生活,需告知医生调整药物;地高辛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若出现恶心、呕吐、视物呈黄色或黄绿色、心跳缓慢,可能是中毒信号,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妥善保管药物,定期整理药箱。将药物按服用时间分类摆放,用日历或手机闹钟提醒服药;定期检查药物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药物;每次就诊时携带用药清单,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方便医生了解用药情况。

(四)监测:记录数据,掌握病情变化

家庭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者和家属需学会记录关键指标。每日测量体重,记录 24 小时尿量,观察尿量变化,尿量明显减少(少于 500 毫升 / 天)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定期测量血压和心率。备好家用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并记录血压、心率数值,若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心率过快或过慢,需警惕病情变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还需监测血糖,避免高血糖加重心脏负担。 观察症状变化并记录。每天留意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是否加重,如气短出现的活动强度降低、水肿范围扩大、夜间憋醒次数增加等,这些都是病情进展的信号,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五)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预防感染

规律作息有助于为减少心脏负担。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睡前避免情绪激动、喝浓茶或咖啡,可通过听轻柔音乐、泡脚等方式放松;中午适当午休,时间以 30 分钟左右为宜,避免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预防感染是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措施。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患者抵抗力较弱,需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流感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状,及时就医治疗,不可拖延。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心脏负担,必须严格戒烟;饮酒会影响心脏功能和药物疗效,最好不饮酒,若无法避免,需严格限量;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主动寻求心理支持。

三、家庭环境中的危机处理:关键时刻的救命技巧

即使日常管理做得再好,心力衰竭患者仍可能出现急性发作,家庭中及时正确的应急处理能为抢救争取时间。

(一)识别急性心力衰竭发作的信号

急性发作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频繁,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加快(超过 120 次 / 分钟),心慌明显;烦躁不安,口唇发紫,出冷汗;部分患者伴有血压升高或降低,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这些症状多由感染、劳累、情绪激动、饮食不当(如过量饮水、高盐饮食)等因素诱发,一旦出现,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二)家庭应急处理步骤

第一步:调整体位。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双腿下垂,有条件时在脚下垫个凳子,这种体位能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呼吸困难,这是最重要、最快速的措施。

第二步:吸氧。若家中备有氧气瓶或制氧机,立即给患者吸氧,流量调至 2-4 升 / 分钟,改善缺氧状况;吸氧时用湿化瓶(装清水)湿润氧气,避免干燥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但避免患者直接吹风。

第三步:用药。若患者随身备用硝酸甘油,且医生曾指示可用于急救,可立即舌下含服 1 片,若 5 分钟后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 1 片(最多不超过 3 片),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若医生曾嘱咐急性发作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可按医嘱服用,但需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第四步:拨打急救电话。在实施上述急救措施的同时,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患者的地址、症状、既往病史和已采取的措施,让急救人员做好准备;等待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变化,随时准备配合急救。

第五步: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前,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不要让患者站立或行走,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若患者出现呕吐,需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三)预防急性发作的关键措施

预防急性发作的核心在于避免诱因。严格控制盐和水分摄入,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争吵生气;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及时治疗小毛病;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不擅自停药或换药。

制定家庭管理计划和应急流程。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包括饮食、活动、用药等具体要求;将急救电话(120)、家庭住址、患者病史、常用药物等信息写在显眼处,方便紧急时使用;家属需熟悉应急处理步骤,定期演练,确保关键时刻不慌乱。

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管理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从饮食、活动到用药、监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病情稳定。而掌握家庭应急处理技巧,能在急性发作时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患者和家属要共同努力,将管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通过科学的管理,能有效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让这颗“疲惫的心脏” 得到最好的呵护。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