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徐越2025-07-29 19:09:04
今年夏季,南方某社区接连出现多例发热伴关节剧痛的病例,经检测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这一由蚊子传播的病毒,虽致死率较低,却能引发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基孔肯雅热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了解其传播途径并掌握科学预防措施,已成为公众健康防护的重要课题。
一、认识基孔肯雅热病毒
基孔肯雅热病毒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基孔肯雅” 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弯曲”,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
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长可达12天。发病初期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随头痛、肌肉痛、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关节疼痛,常累及手、腕、踝、膝等多个关节,表现为剧烈的刺痛或胀痛,严重时患者无法行走或活动关节,这种疼痛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医学上称为 “慢性基孔肯雅关节炎”。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因此预防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播途径解析:蚊子是主要“帮凶”
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传播离不开特定媒介生物的参与,其传播路径具有明确的生物学特征,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同时存在少数特殊传播方式。
(一)蚊虫叮咬: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这两种蚊子也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者,因此在这些病毒流行的地区,往往存在混合感染的风险。
当雌性蚊子叮咬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的患者(通常在发病后1-5天内,患者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病毒)后,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在蚊子的中肠细胞中复制,随后扩散到唾液腺,约经过8-10天的外潜伏期,蚊子就具备了传播病毒的能力。此后,这只蚊子在叮咬健康人时,会通过唾液将病毒注入人体,从而完成病毒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时段叮咬频率最高;白纹伊蚊则在白天和黄昏都较为活跃。这两种蚊子都喜欢在室内外的积水容器中产卵,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玻璃瓶、水桶等,这些小型积水环境是它们滋生的“温床”。
(二)特殊传播方式:少数但需警惕的途径
虽然极为罕见,但基孔肯雅热病毒也存在其他传播方式,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母婴传播是其中之一。如果孕妇在分娩前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研究显示,若孕妇在临产前1周内发病,新生儿感染风险较高,可能出现发热、皮疹、黄疸等症状,少数重症新生儿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血液传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的患者,在发病后数天内血液中含有病毒,此时若输入其血液或血液制品,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不过,目前尚无因输血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大规模暴发案例,但在病毒流行地区,仍需加强对献血者的筛查。
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基孔肯雅热病毒时,若违反操作规程,如意外针刺伤、吸入病毒气溶胶等,也可能发生职业暴露感染,但这种情况属于个别案例。
三、预防措施:构建多层次防护屏障
由于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效疫苗和针对性治疗药物,预防工作的核心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构建起个人、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多层次防护屏障。
(一)控制蚊虫滋生:从源头减少传播媒介
消灭蚊子的孳生地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根本措施。社区和家庭应共同行动,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
每周清理花盆托盘、花瓶等容器中的积水,擦拭容器内壁,防止蚊子产卵;
将废旧轮胎钻孔处理,使其无法积水,或存放在室内避免雨淋;
户外的垃圾桶、水桶等应加盖,闲置时倒置存放;
疏通下水道、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避免积水形成;
对于无法清理的积水(如景观水池),可投放灭蚊幼虫剂,抑制蚊子幼虫生长。
在蚊子活动频繁的季节(通常为夏季和秋季),可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灭蚊处理,使用卫生杀虫剂喷洒室内外阴暗角落、草丛、绿化带等蚊子栖息场所,杀灭成蚊。选择杀虫剂时,应优先选用低毒、高效的产品,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对人体和宠物造成危害。
(二)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蚊子活跃时段,做好个人防护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浅色衣物(蚊子对深色衣物更敏感),衣物材质以紧密编织为宜,减少蚊子叮咬机会;
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氯菊酯等成分的驱蚊剂效果较好,使用时按照说明书涂抹在四肢、颈部等暴露部位,注意避开眼、口、鼻及皮肤破损处;
婴幼儿可使用含避蚊胺浓度低于10%的驱蚊剂,或选择蚊帐、防蚊服等物理防护方式,避免使用成人驱蚊产品;
白天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在蚊子密集的树荫、草丛、水边等场所长时间停留,如需外出,加强防护措施。
(三)家庭防护:营造无蚊居住环境
做好家庭防护能为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等易感人群提供安全保障:
安装纱门、纱窗,检查门窗缝隙,防止蚊子进入室内;
夜间睡觉使用蚊帐,尤其是在没有空调的房间,蚊帐应定期清洗、修补破损处;
室内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方式灭蚊,避免长时间使用化学蚊香,使用时保持室内通风;
若家中发现蚊子较多,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滞留喷洒杀虫剂,在墙面、门窗等蚊子停歇处喷洒,形成药膜杀灭蚊子。
(四)流行期间的特殊防护
当所在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时,应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
患者应在家中隔离治疗,避免被蚊子叮咬,防止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给他人,隔离期间使用蚊帐或杀虫剂灭蚊;
社区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清理公共区域的积水,组织大规模灭蚊行动,降低蚊虫密度;
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例报告和管理,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防止蚊子在医院内传播病毒;
公众应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了解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情况,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如出现发热伴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暴露史。
(五)旅行防护:跨境出行的健康提示
随着国际旅行日益普遍,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南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旅行者,需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的基孔肯雅热流行情况,了解当地的预防措施和医疗机构信息;
携带足够的驱蚊剂、蚊帐、长袖衣物等防护用品,在旅行期间全程做好防蚊措施;
尽量选择有空调或纱门纱窗的住宿场所,夜间睡觉使用蚊帐;
旅行归来后,若在2周内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基孔肯雅热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但其传播途径明确,可防可控。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应对疫情,就能有效遏制其传播。面对这一来自热带的“疼痛使者”,科学认知和积极预防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