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从急性期到长期恢复的康复策略

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生后,约80%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这些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甚至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发病后几小时的急性期,到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期恢复期,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一、急性期康复:保命为先,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指脑卒中发病后的1-2周,此时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可能存在脑水肿、血压波动等风险,康复的核心是 “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预防并发症,为后续康复打基础”。

(一)康复介入宜早不宜迟

过去认为急性期应绝对卧床,现在医学证实,只要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功能不再恶化),发病后24-48小时即可开始轻柔的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研究显示,急性期开始康复的患者,3个月后功能恢复率比延迟康复者高30%。 

(二)体位摆放是基础

急性期患者多卧床,正确的体位能预防关节挛缩(如手指屈曲、足下垂)和压疮。仰卧时,患侧上肢垫软枕,使肩关节稍外展,肘关节伸直,手腕背伸,手指张开;患侧下肢外侧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微屈,足底放足板预防足下垂。侧卧时(推荐患侧在下),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90°,肘关节伸直;患侧下肢伸直,健侧下肢屈曲放枕头上。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

(三)被动活动防僵硬

由家属或康复师为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每个关节做屈伸、旋转等动作,从近端关节(肩、髋)到远端关节(手、足),每个动作保持5-10秒,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例如,活动肩关节时,一手托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握住手腕,缓慢做前屈、后伸、外展动作,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肩关节脱位(脑卒中患者肩关节易受损)。

(四)呼吸训练防肺部感染

脑卒中患者常因卧床、咳嗽无力导致痰液积聚,引发肺炎。可指导患者做腹式呼吸:用鼻深吸气,腹部鼓起,再用嘴缓慢呼气,腹部收紧,每天3次,每次5分钟;家属可轻拍患者背部(从下往上、由外向内),帮助排痰。

(五)并发症监测很关键

急性期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疼痛)、压疮(骶尾部、足跟皮肤发红破损)、肺部感染(发热、咳嗽、痰多)等,一旦发现及时处理。例如,下肢肿胀可能是深静脉血栓的信号,需立即停止被动活动,抬高患肢并就医,防止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二、恢复期康复:功能重塑“黄金期”

发病后2周至6个月是脑卒中康复的“黄金期”,此时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康复效果最显著,核心目标是“改善肢体运动、语言、吞咽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一)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分阶段推进

此阶段训练需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调整:

1、肌力0-1级(肢体完全不能动或微动):继续被动活动,同时增加神经促进技术,如 Bobath 技术(通过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用手法帮助患者完成翻身、坐起等动作;配合电刺激(低频脉冲电刺激患侧肌肉),促进肌力恢复。

2、肌力2-3级(肢体可水平移动但不能抗重力):重点训练主动运动,如床上翻身(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向对侧移动,同时下肢配合)、坐起(先侧卧,用健侧手撑床坐起)、床边坐(从卧位到坐位,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逐渐延长时间)。患侧上肢可做摸头、摸对侧肩膀等动作;患侧下肢可做直腿抬高、屈膝动作。

3、肌力4级以上(肢体能抗阻力运动):强化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如站立训练(先扶床站立,逐渐过渡到独立站立,双脚与肩同宽,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重心转移训练(站立时左右移动重心)、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练习,再用手杖辅助,注意患侧下肢先伸髋、再屈膝、最后足跟着地)。步行时避免“画圈步态”(常见错误姿势),可在地面贴胶带引导患者沿直线行走。

(二)语言障碍训练需个体化

约3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失语症),训练方法因类型而异:

1、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但说不出):从简单发音开始,如“啊”“爸”“妈”,再过渡到单字、词语(如“吃”“喝”“好”),最后练习短句(“我要喝水”),每天3次,每次20分钟,家属多鼓励患者开口,不要替患者说话。

2、感觉性失语(能说但听不懂):用实物或图片配合语言训练,如指着杯子说 “这是杯子”,让患者将语言与实物对应,逐渐理解简单指令(“把杯子拿过来”)。

3、构音障碍(发音不清):进行口腔运动训练,如鼓腮、伸舌、龇牙,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发“p”“t”“k”等爆破音,改善发音清晰度。

(三)吞咽障碍训练防误吸

吞咽困难的患者易发生误吸(食物进入气管),引发肺炎甚至窒息。轻度吞咽困难者可吃稠厚流质(如米糊、藕粉),避免稀薄液体(如水、汤);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坐位,头稍前倾。可进行冰刺激训练:用冰棉签轻擦患者咽喉部,每天3次,每次10分钟,促进吞咽反射恢复;也可练习空咽动作(做空吞咽),增强吞咽肌肉力量。严重吞咽困难者需插胃管,通过鼻饲保证营养,待功能改善后再逐步过渡到经口进食。 三、长期恢复期康复:维持功能,回归生活

发病6个月后,患者功能恢复速度减慢,但仍有进步空间,部分患者甚至在发病后1-2年仍能改善。此阶段康复的目标是“巩固已有功能,预防功能退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一)个性化功能强化训练

根据患者的生活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需要自己吃饭的患者,强化患手抓握和协调能力(如用患手抓勺子,健手辅助);需要上下楼梯的患者,练习阶梯训练(先从低台阶开始,患侧先上,健侧跟上,下楼梯时健侧先下);需要洗澡的患者,训练在浴室的平衡能力和肢体控制(如扶着扶手站立洗澡)。训练场景尽量贴近家庭生活,如模拟做饭、穿衣、整理房间等。

(二)辅助器具的合理使用

针对残留功能障碍,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能提高生活质量:上肢瘫痪者可用自助具(如带弹性的勺子、固定餐具的支架);步行不稳者使用手杖、助行器或踝足矫形器(预防足下垂);手部畸形者用分指板(保持手指伸展)。辅助器具需在康复师指导下选择,避免依赖器具导致功能退化(如过度依赖轮椅而放弃步行训练)。

(三)心理调适与社会参与

长期康复过程中,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发生率约30%-50%),表现为不愿训练、对生活失去信心。家属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患者设定小目标(如“今天能自己穿袜子”),每完成一个目标就给予肯定;鼓励患者参与社区康复小组,与其他病友交流经验,减少孤独感。条件允许时,可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简单家务、社区志愿服务),增强自我价值感。

(四)预防二次卒中

长期康复的基础是防止卒中复发(约1/3 的患者会在5年内复发),需严格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在130/8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高血脂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5克,油脂<25克);保持适度运动(如每天步行30分钟)。按医嘱规律服药(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降脂药他汀类),不可自行停药。

(五)家庭环境改造助力独立生活

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家庭环境改造能减少跌倒风险,方便日常活动:门口安装扶手,方便患者扶着站立;卫生间安装马桶扶手和淋浴扶手,地面铺防滑垫;卧室床高度适中(患者坐床边时脚能着地),床头柜放常用物品(如水杯、药物);家里通道保持宽敞,移除地毯等易绊倒的物品。

脑卒中康复没有“奇迹疗法”,但科学的策略和坚持的训练能让大多数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康复的目标不是“完全恢复到病前状态”,而是“最大限度发挥残留功能,让患者以最佳状态回归生活”。只要不放弃,即使是微小的进步,积累起来也能带来巨大的健康改变。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