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高血压日常护理和管理

65岁的张阿姨在体检时发现血压达到150/95mmHg时,她并未在意,觉得“人老了血压高点很正常”。直到半年后突发头晕、视物模糊,被诊断为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才追悔莫及。

在我国,像张阿姨这样忽视老年高血压的情况并不少见——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8.3%,但控制率仅为18.2%。老年高血压并非“生理老化的必然”,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的慢性病,做好日常护理,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一、老年高血压不只是“血压高”那么简单

老年人高血压与中青年患者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其护理和管理需要更精细的方案。

一是血压波动大,“晨峰”现象明显。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表现为白天血压忽高忽低,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变小(甚至高于白天),清晨6-10点血压骤升(“晨峰高血压”)。这种波动会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研究显示,70%的老年脑卒中发生在清晨时段。

二是收缩压升高为主。中青年高血压多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而老年人因主动脉硬化,收缩压常显著升高(≥140mmHg),舒张压正常或偏低,形成“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类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的损伤更大,是老年痴呆、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是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没有头晕、头痛等典型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眼底出血)时才就医,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二、加强日常监测,掌握血压的“波动规律”

准确监测血压是管理的基础,老年人血压监测有诸多讲究,并非简单“测一次就够”。

(一)监测时间与频率

1、每日固定时段测量:建议早晚各测1次,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排尿后、服药前、早餐前测量;晚上睡前1小时测量。

2、特殊时段加测:情绪波动、失眠、感冒后需额外测量;刚做完家务、运动后需休息30分钟再测,避免活动影响结果。

3、每周记录“血压日记”:包括测量时间、血压值、服药情况、身体状态(如是否头晕、睡眠如何),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二)测量工具与方法

优先推荐经过国际认证的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臂式),一般不推荐腕式血压计——它易受姿势影响,准确性较差。

1、测量姿势:坐位靠背静坐5分钟,双脚平放地面,手臂与心脏同高,袖带松紧以能插入1指为宜,连续测量2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

2、注意“白大衣高血压”:部分老人在医院测量时血压升高,在家中正常,可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佩戴仪器记录全天血压)鉴别。

(三)目标值设定

1、一般老年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以下,若耐受良好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

3、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需避免舒张压低于60mmHg,以防心肌缺血。

三、做好用药管理,避免“自行调整”

老年高血压患者多需终身服药,但擅自停药、换药、减量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是血压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

(一)坚持“小剂量起步,逐步调整”原则

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高,初始治疗应采用小剂量(如氨氯地平从2.5mg/天开始),根据血压反应逐渐增加剂量,避免血压骤降引发跌倒、脑供血不足。多数患者需要两种或以上降压药联合治疗(如钙通道阻滞剂 + 利尿剂),联合用药能减少单药剂量,降低副作用。

(二)不可擅自停药的3个理由

血压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波动幅度更大;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导致头痛、心悸,甚至诱发心绞痛;降压药需长期服用才能保护靶器官(心、脑、肾),中断治疗会加速并发症进展。

(三)注意药物副作用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需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能引起下肢水肿、面部潮红;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尿酸升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可能引发干咳。

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而非自行停药。

四、加强饮食调理,打造“降压餐桌”

饮食对老年高血压的影响远超想象,不合理饮食会抵消药物的降压效果,而科学饮食可使收缩压降低5-10mmHg。

(一)严格限盐,警惕“隐形盐”

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避免食用咸菜、腌肉、酱菜等高盐食物(100克咸菜含钠量相当于5克盐)。

警惕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方便面、火腿肠、酱油(10毫升酱油≈1.5克盐)、味精等都含大量钠,烹饪时可改用柠檬汁、醋、香料调味,减少盐的使用。

(二)增加钾元素摄入

钾能对抗钠的升血压作用,建议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1、蔬菜:菠菜、苋菜、油菜(每日300-500克);

2、水果:香蕉、橙子、猕猴桃(每日200-350克);

3、杂粮:玉米、燕麦、红薯(替代部分精米白面)。

(三)控制脂肪与热量

减少动物脂肪摄入,避免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每周吃2-3次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

肥胖老人需控制总热量,逐步减重(每月减重1-2公斤为宜),应避免过快、过度减重,体重减轻5%即可显著改善血压。

五、适度运动,守护血压平稳

合理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但老年人运动需兼顾安全与效果,避免过度运动引发风险。

(一)适合的运动类型

1、首选有氧运动:散步、太极拳、慢跑、游泳等,每次30分钟,每周5次。散步时步速以“能正常交谈”为宜,避免气喘吁吁。

2、避免剧烈运动:举重、短跑、爬山等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3、晨起运动需谨慎:早晨血压处于“晨峰”,建议早餐后1小时再运动,运动前可先喝一杯温水,避免空腹运动。

(二)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若出现胸痛、头晕、呼吸困难,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运动后不要立即洗澡,休息30分钟后再用温水洗浴(水温37℃-40℃为宜);

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避免血管受冷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夏季避免高温时段运动,防止脱水。

(三)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如21点睡、6点起),保证7-8小时睡眠;

睡前 1 小时避免看手机、电视,可听轻柔音乐、泡脚(水温40℃左右,15分钟)助眠;

失眠会导致血压升高,若长期入睡困难,需及时就医,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助眠药物。

老年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生的共同努力。记住,血压控制的目标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平稳达标”。通过科学监测、规范用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心态,多数老年人能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安享健康晚年。正如医学专家所说:“管理好老年高血压,就是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一步。”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