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难耐,心血管患者“通关秘籍”
海口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 谭清凤2025-07-28 19:23:14
夏季高温如同一场“隐形考验”,对心血管系统的冲击远超想象。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新陈代谢速率会增加10%-15%,心脏负担显著加重。数据显示,高温天气下心梗发生率较春秋季上升40%,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增加2-3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不是简单的“热一点”,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高风险期”。
请收好这份心血管患者夏季“通关秘籍”。
一、高温下的心血管“危机四伏”
高温环境会从多个维度对心血管系统发起挑战,这些潜在风险往往被“天热正常反应”的表象掩盖。
(一)身体“降温努力”加重心脏负担
当环境温度超过32℃,人体会启动两大降温机制:一是扩张皮肤血管,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脏需加倍工作才能维持血压;二是大量出汗,造成水钠流失,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两种变化叠加,使心脏耗氧量增加30%,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极易诱发心肌缺血。
(二)血压波动呈现“反季节特征”
多数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高、夏季有所下降,但若高温天气下出现血压骤升骤降,则更为危险。研究显示,高温天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可达20-30mmHg,这种波动会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三)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
大量出汗不仅丢失水分,还会流失钾、钠、镁等电解质。当血钾低于3.5mmol/L 时,心肌兴奋性增加,易出现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血钠过低则会导致血管张力下降,加重低血压和头晕。曾有一位冠心病患者,因高温天大量出汗后仅补水未补盐,出现严重低钠血症,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
二、出行“避坑指南”:躲开高温“雷区”
夏季出行对心血管患者是“技术活”,需精准避开高温时段和危险场景,在防暑与活动间找到平衡。
(一)时间选择遵循“两头凉”原则
每日10:00-16:00是高温高危时段,此时段紫外线强、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应尽量避免外出。适宜的活动时间为清晨5:30-7:30(气温<30℃)和傍晚18:30-20:00,每次外出时间不超过30分钟。老年患者最好有人陪同,随身携带写有疾病信息和紧急联系人的卡片,关键时刻能为急救争取时间。
(二)出行装备注重“物理防护”
选择宽松透气的浅色棉质衣物,戴宽檐帽,避免穿紧身衣、凉鞋。曾有患者因穿塑料凉鞋在高温天下行走,导致足背晒伤诱发血压骤升,这个细节值得警惕。
(三)场景避开“隐形热源”
夏季露天停车场、公交车站、商场门口的玻璃幕墙区域,都是局部温度极高的“微环境”(比周边高5℃-8℃),停留时间需控制在5分钟内。乘坐交通工具时,刚进入暴晒后的车内,不要立即开空调最高档,应先打开车门通风2分钟,再调至26℃并保持车窗留缝(避免温差过大)。骑自行车或电动车时,需佩戴遮阳面罩,避免热风直吹面部引发血管收缩。
三、饮食“调衡术”:补水补盐有讲究
夏季饮食的核心不是“吃什么解暑”,而是“如何通过饮食维持心血管稳定”,尤其要把握补水、补盐、营养的平衡。
(一)科学补水破解“口渴误区”
心血管患者补水需遵循“少量多次” 原则:晨起空腹喝100-150ml温水(唤醒血液循环),上午9点、11点各喝100ml,下午15点、17点各喝100ml,睡前1小时喝50-100ml。避免一次性喝500ml以上,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高血压患者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约7-8杯),心衰患者需遵医嘱(通常不超过1500ml),并观察尿量(每日不少于1000ml)。
(二)补水选择有“优先级”
白开水或淡茶水(绿茶、菊花茶)是最佳选择,避免冰饮(<10℃的饮料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引发血压波动)、含糖饮料(升高血糖和血脂)、浓茶或咖啡(过量咖啡因会加快心率)。出汗较多时,可自制 “淡盐补水液”(1000ml温水+1.5g盐,口感微咸),比单纯喝水更能补充电解质,尤其适合服用利尿剂的患者。
(三)夏季饮食“三宜三忌”
宜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补充出汗丢失的钾元素,每日钾摄入量保持在2000mg以上;宜吃优质蛋白(如鱼类、鸡蛋、豆腐),增强血管弹性,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补充Omega-3脂肪酸;宜吃新鲜蔬菜(如苦瓜、冬瓜),水分充足且富含膳食纤维,帮助调节血脂。
需忌的三类食物:一是过量生冷食物(如冰西瓜一次不超过100g),以免诱发胃肠道血管收缩;二是高盐食物(如咸菜、酱肉),高温本就导致钠排泄增加,高盐会加剧水钠潴留;三是剩菜剩饭(夏季易滋生细菌,引发急性胃肠炎,间接加重心脏负担),最好做到“顿做顿吃”。 四、用药“微调”:夏季降压药的“加减之道”
高温天人体生理变化会影响药物效果,心血管患者的用药方案需根据季节特点“动态调整”,绝不能一成不变。
(一)血压下降≠可以停药
约60%的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会比冬季低5-10mmHg,部分患者会自行减药或停药,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二)利尿剂使用需“量体裁衣”
夏季出汗多,服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的患者需警惕过度利尿导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建议每周查一次电解质(重点看血钾),若出现乏力、肌肉酸痛(低钾信号),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利尿剂用量,同时增加含钾食物摄入。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患者则要避免补钾过多,以防高钾血症。
五、居家“降温”:打造心血管友好“清凉环境”
居家环境的温度、湿度管理,是心血管患者安全度夏的 “基础工程”,这些细节直接影响身体的应激反应。
(一)空调使用的“黄金参数”
室内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7℃(温差过大易引发“空调病”);湿度控制在50%-60%(湿度过高>70%,人体感觉闷热,加重心脏负担;过低<40%,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开空调时需在地面洒水或使用加湿器,同时每天开窗通风2次(上午10点前、下午6点后),每次30分钟,避免密闭环境滋生细菌。
(二)睡眠环境的“3个细节”
使用透气性好的棉质床品,避免人造纤维(不吸汗,易引发皮肤不适);夜间可开微风档风扇(避免直吹身体),促进空气流动;心衰或老年患者可将床头抬高15-30度(用枕头垫高),减轻夜间肺部淤血,改善睡眠质量。研究显示,适宜的睡眠环境能使心血管患者夜间血压波动减少40%。
夏季对心血管患者是挑战,但并非“禁区”。通过科学避热、合理饮食、精准用药、警惕信号,完全可以安全度夏。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