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不管用了?哪种帕金森病患者该考虑“脑起搏器”?
健康科普2025-07-28 17:24:39
“医生,怎么这药吃着不灵?”这是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长期服药后的困扰。起初,一颗小小的药丸带来的效果令人欣喜,但几年后,药效变短、症状波动,甚至出现药物副作用,很多患者和家属会感到焦虑和无助,接下来该怎么办?其实,目前也有一些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脑起搏器”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脑神经调控技术。它通过精准调控大脑特定区域的异常神经活动,帮助恢复运动功能并减少药物依赖。
一、什么是“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听起来有些陌生,其实它的专业名称叫“脑深部电刺激术”,简称DBS。原理有点像心脏起搏器,只不过作用的不是心脏,而是大脑的特定区域。医生会在大脑中植入几根细小的电极,然后通过细细的导线连接到胸部皮下植入的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持续发出微弱的电流,调节大脑中异常的神经环路活动,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
二、为什么药效会打折?
帕金森病的治疗通常以左旋多巴类药物为主,这类药物能有效补充大脑中缺乏的多巴胺,缓解震颤、僵硬和动作迟缓等症状。然而,随着病情发展,大脑内产生和储存多巴胺的神经元不断减少,对药物的吸收、转化、利用能力下降。此时,光靠调整药物剂量、频次,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三、哪种患者适合考虑脑起搏器?
1.出现明显症状波动和异动症
通常发病到5年以上,病程进入到中晚期,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波动(剂末恶化和“开关”现象)和异动症。所谓剂末恶化,比如原本吃一次药能维持4小时,现在只能维持2小时。而“开关”现象,就是患者在一天内反复在“开期”(症状缓解)和“关期”(症状加重)之间切换。而异动症则表现为身体不受控制地手舞足蹈,尤其是在药效最佳时最为明显。这些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说明大脑对药物的反应已经变得不稳定,继续加药可能引发更多副作用,而减药又会导致症状加重。这时候,脑起搏器就能起到“稳压器”的作用,帮助大脑维持更稳定的神经活动,让疗效更持久、更可控。
2.吃药仍有效,但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并不是等吃药“完全无效”时才考虑脑起搏器,恰恰相反,术前药物仍有一定疗效,术后受益才更明显。一旦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比如,手舞足蹈的异动、直立性低血压、疼痛性肌肉痉挛、严重的幻觉、失眠等,均影响药物的使用,这时减药则导致药效不足,因此脑起搏器通过持续调控大脑特定区域的异常信号,让患者运动状态维持如前,这样就可以有效弥补药量不够的缺陷。
3.没有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问题
那些已经出现明显认知功能下降或精神症状(如严重痴呆、幻觉妄想、重度抑郁焦虑)的患者。因为术后运动症状即使改善,认知障碍和精神问题仍持续存在,患者甚至难以适应。更重要的是,脑起搏器并不改善认知能力,手术过程和术后调整也需要患者配合,如果认知功能较差,术后随访、调控都会面临挑战。
4.身体条件允许手术
脑起搏器虽然是一项创伤相对较小的外科手术,但毕竟涉及植入电极、麻醉和术后调控等过程,因此对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有一定要求。一般年龄在75岁以内,若身体状况良好,可以酌情放宽年龄限制。如果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严重营养不良或慢性感染等,都会增加手术风险。此外,术后需要一定的康复能力和配合意愿,如参加复诊、接受电刺激调试、遵医嘱调整用药等,这些都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身体机能和自理能力。
四、脑起搏器能带来什么功效?
1.稳定控制震颤、僵硬、迟缓
脑起搏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缓解帕金森病的核心运动症状。通过电刺激,大脑中控制运动的神经环路被重新调节,很多患者的震颤、肌肉僵硬、动作迟缓明显改善。一些原本拿不起筷子的患者,术后重新可以自己吃饭;原来走路拖拉、需要搀扶的人,术后能较为轻松地独立行走。
2.减少“关”期,延长“开”期时间
不少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开关”现象。患者常描述“一天像两个人”,上午还能走路、吃饭,下午却像断电一样,动作迟缓、寸步难行。而脑起搏器通过稳定刺激大脑靶点,有效改善药效波动带来的落差,很多患者术后“关期”减少,“开期”延长,状态更持久稳定。
3.降低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
由于脑起搏器本身具有调节神经活动的作用,大多数患者术后可以逐步减少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避免长期大剂量服药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低血压、幻觉等。很多患者术后药量减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异动症明显改善,整个人显得更轻松、协调。
五、治疗之外,生活方式也很关键
1.规律作息:稳定生物钟,减少疲劳感
良好的生活节律起着“辅助药效”的作用,规律的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稳定生物钟,减少白天疲劳感。很多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早醒、频繁起夜等,这些都会加重白天的症状波动。因此,日常要固定作息时间,尽量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
2.适度锻炼:增强肌力协调,延缓功能退化
适当的身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还能改善身体平衡、减少跌倒风险。规律的锻炼能刺激大脑释放更多“有益神经递质”,对缓解抑郁、提升认知也有帮助。患者可以选择如散步、太极、瑜伽等低强度的运动。特别是太极,能够协调重心和肢体,对帕金森有很好的康复效果。
3.营养均衡:预防便秘与营养不良
帕金森病患者常常面临便秘和营养不良的问题。保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也能维持身体机能和免疫力。因此,日常饮食应以高纤维、充足水分、少油少盐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类、坚果和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豆制品等。
4.心理调节:保持积极情绪与社交
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确诊后,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状态。不仅是因为病情不可逆,还因为生活节奏被打乱,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因此,保持积极心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社区活动非常重要。毕竟,心态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病情波动、药效发挥甚至术后恢复。
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而脑起搏器,并不是某种终极治疗,患者及家属要对手术有合理预期,要理解手术是改善疾病的症状而非根治疾病本身,且术后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术后程控和药物调整的多方位管理。当药物的作用开始变得力不从心,不妨主动了解这项手术。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否选择手术,规律生活、合理锻炼、良好饮食、心理调节都是陪伴患者一路走下去的良药。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