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海南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海南省委文明办2025-07-28 12:16:53
按照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安排要求和年度工作计划,海南省委文明办组织市县、媒体开展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建议人选推荐评议工作。
经择优推荐、审核评议、综合评定,推选王永积、蒙上霞等人为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海南省候选人建议人选。现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公示期间,如对候选对象有不同意见,可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省委文明办反映。
公示时间:2025年7月28日—8月1日
监督电话:0898-65311151
传 真:0898-65363711
电子邮箱:hnswmb@163.com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4号楼101室
海南省委文明办
2025年7月28日
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海南省候选人建议人选情况
一、敬业奉献
1.王科美:老手艺人打破行业壁垒 创新传承“非遗”
王科美,男,中共党员,1954年出生,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文彩村民小组副组长。王科美是第四代雕刻世家传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艺术传承人,他集泥雕、石雕、木雕技艺于一身,将龙塘雕刻从传统实用器皿推向了公共艺术领域。王科美积极探索传承路径,免费开设小学非遗课堂、社区志愿服务、雕刻培训班,自编《少儿泥塑十二课》教材,打破行业性别壁垒,培养合格匠人37名,吸引多名大学生返乡学艺,以雕刻行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刘梅珍:用匠心守护文化根脉 当好“黎陶守艺人”
刘梅珍,女,1972年1月生,黎族,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用双手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黎陶技艺,让这项濒临失传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同时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凭借对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坚守,刘梅珍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3.周兆禧:五指山下播“金种”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周兆禧,男,1981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产业处负责人。自2021年6月担任五指山市生态科技特派员以来,他将科研论文写在热带雨林大地上,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制定标准、出版专著、引育良种、打造基地、培养人才,为五指山市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良种良苗保障与技术支撑,为当地成功引进30余个名特优果树新品种,带动7000余户2.8万人实现增收致富。 他先后获评国家优秀科技特派员、五指山市优秀生态科技特派员。
二、见义勇为
4.宁家川父子:两次营救挽救2人性命 好家风的传承弘扬者
宁家川,男,1961年1月生,海南省海口市人。宁成瑞,男,2011年6月生,海南省海口市人。2025年6月1日,宁家川、宁成瑞父子在淇水湾游玩,先后营救2位落水群众。父子二人齐心协力,用两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书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赞歌,诠释了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与家风传承力量。
5.王康浪:七旬老人落水 养鱼人勇跳危险鱼池
王康浪,男,1987年5月生,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冠南村委会港东村村民。2025年6月27日下午18时50分左右,冠南村委会深港村一位77岁高龄的老人骑着电动自行车不慎跌入鱼塘,当时王康浪听到呼救后立刻跑过去,只见一位老人漂在鱼塘中间,而鱼塘中养着数十斤的龙胆石斑鱼,已经三天没喂料了。王康浪二话不说跳进鱼塘将老人救起,弘扬了见义勇为、守望相助的文明新风。
6.符进真:勇救落水少年显担当 点滴善举暖乡邻
符进真,男,1978年10月生,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东方村人。2025年7月,符进真在湍急的河水中救下了一名15岁的男孩,事后不求回报。在村里,他是出了名的热心肠,邻里有需要时,总会主动伸出援手,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村里有修路、绿化等建设活动时,他也总是积极参与,从不推脱。2023年,符进真一家获评“东方市文明家庭”。
三、助人为乐
7.王永积:五十年乡村义诊 著书传承黎药文化
王永积,男,1957年3月生,黎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长安村委会招咱村村民,黎族医药(骨伤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50年来,他利用农闲时间采药制药,治病疗伤,不收诊费、不收治疗费,只收取少量药费,治愈伤者无数。又在数年间,深入山区丛林,田间巷陌,采集草药标本,编写《黎族骨伤疗法》,只为传承弘扬发展黎族医药骨伤疗法。
四、诚实守信
8.陈君:十三载匠心助农 用小鸡蛋书写诚信大答卷
陈君,女,1983年9月生,海南省屯昌绿屯利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扎根山区十三载,通过挖掘“土”价值,打造“土特产”绿壳鸡蛋,凭借优良的品质成功“出圈”,先后获评海南乡村创富好青年、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海南青年五四奖章等。她以专业素养和农人的朴实诚信,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创业赞歌。十三载春秋,她用坚守诠释了“诚信立业”的真谛,用行动践行着“乡村振兴”的使命。
五、孝老爱亲
9.蒙上霞:三十年母爱坚守 托举残奥冠军之路
蒙上霞,女,黎族,1970年7月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思河村委会大坡田村小组村民。她用30年光阴,守护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王超阳从病榻走向赛场,将其培育为全国残特奥会冠军,以深沉母爱书写生命赞歌。从守护病榻到托举领奖台,这位黎族母亲用30年的时间,把藏在药草香里的日夜坚守、笔尖下的反复教导、赛场外的默默守望,铸成最耀眼的金牌。
10.林日梅:35年照顾残疾小叔 大爱诠释“长嫂如母”
林日梅,女,1969年10月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翁毛村村民。35年来,她无怨无悔地照料因小儿麻痹症瘫痪在床的小叔符成照,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生动诠释了“长嫂如母”的深刻内涵和“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即便在丈夫离世、独自抚养三个子女的艰难岁月里,她始终如一。这份在平凡岁月里持久闪耀的孝亲之光,不仅温暖了小叔符成照的一生,也为海南大地增添了最朴实也最动人的精神注脚。
11.曾荷梅:二十载坚守 用爱撑起八口之家
曾荷梅,女,1977年9月生,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治坡村委会蓝东村村民。她用20年光阴,守护着因丈夫离世而风雨飘摇的八口之家,以孝心与母爱为年迈的公婆和五个年幼的孩子筑起避风港,将平凡日子里的艰辛付出谱写成动人的乡村赞歌。从突如其来的变故到日常的琐碎坚守,这位坚韧的母亲用日复一日的辛劳,把奔波务工的汗水、照料病弱的细致、抚育儿女的温柔,铸成支撑起整个家庭的脊梁。
12.向可宾:以爱心为舟 渡孤女成长
向可宾,男, 1964年2月生,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金鸡社区丰收队居民。他靠种地和打零工维生,家境拮据却心怀大爱,用七年时光为素昧平生的孩子撑起一片天。从2018年开始承担起抚养向某玲的重担,到如今看着她顺利完成高考、学会感恩,向可宾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爱可以跨越血缘,平凡人也能写出动人的大爱诗篇。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