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寿苏会中的海南东坡
海南日报2025-07-28 10:42:24
寿苏会,指后世文人为纪念东坡诞辰而举办的雅集活动。东坡诞生于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对应的公历是1037年1月8日,不过传统的寿苏会都以农历为准。每逢腊月十九东坡诞辰,文人雅士就会邀约小聚,以张挂画像、赋诗、赏画、考据等方式致敬东坡。寿苏会最早可溯源至宋代,至清初江苏巡抚宋荦举办寿苏会后,又有乾隆时期的内阁学士、金石名家翁方纲,乾隆二十五年状元毕沅等人踵事增华,“寿苏”现象遂蔚然成风,形成了张挂东坡画像、陈设东坡所爱饮食、鉴赏东坡诗文并唱和等相对固定的雅集仪式。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现代寿苏会的诸多仪式中,“海南东坡”的元素占据颇多比重,体现了后世对东坡在海南的人生经历、精神风骨与诗文成就的认可和纪念。
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桄榔庵纪念馆。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笠屐千秋缅东坡
传统寿苏会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张挂东坡画像。东坡画像种类和数量丰富,但宋荦首次主办的寿苏会选择的是《笠屐图》——东坡在海南戴笠着屐的画像。有诗为证:“刊成恰当公生日,岁暮霁景堪欢娱。招邀名士肃下拜,小沧浪挂笠屐图。”《笠屐图》的出处可以追溯至东坡自撰的《访黎子云》,后经两宋之交的周紫芝、南宋的费衮等人补充,基本固定为东坡访黎、途中遇雨、借笠着屐等画面细节,成为最能代表东坡身处逆境而精神超脱的形象之一。
此后的寿苏会大多沿袭清初先例。不同的是,宋荦在寿苏会上展示的《笠屐图》据说是元人所遗,翁方纲在寿苏会时张挂的《笠屐图》则由当时的“西泠八家”之一黄易所绘。
《笠屐图》传世颇多,图像虽大同亦有小异。例如晚清进士、书法家王树枏在寿苏会上写了一首《东坡生日小集宋聚五出公像属题为赋长句》诗:“高冠切云起,老来换笠屐。赤脚走万里,方舃复云巾。有时戴椰子,公像百不同。到眼均足喜,荐以叶家白。”其中提到的“戴椰子”,出自东坡《椰子冠》一诗,体现了东坡晚年洒脱的精神。后人在寿苏会时题咏《笠屐图》,同样也是关注到这一点。例如,1913年,在王闿运、樊增祥、陈三立、沈曾植等名流荟萃的东坡雅集上,樊增祥诗曰:“先生晚年更博爱,图像与坡同笠屐”,可见当时文人对东坡晚年风范的推重。
当然,寿苏会上也曾出现其他东坡画像,如晚清进士、诗人陈三立《东坡生日乙庵招集樊园观朱完者所绘东坡画像》一诗,提到他们观赏的是明代画家朱完所绘的一幅东坡像,“辉壁图像古冠服,有朱完者摹绘工。此幅整肃殊笠屐,长髯疏映颐颊丰。”这应该是东坡身着正式冠服的形象,不同于闲散的“笠屐”装扮。不过,陈三立的诗也反证了寿苏会陈设《笠屐图》更为普遍。
不仅我国文人普遍认可《笠屐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日本文人举办的寿苏会也参考了我国的惯例,如“揭来笠屐先生像,一片追怀献寿尊”“壁悬笠屐像,三拜致礼贤。追颂海南句,迁谪惜不遇”等诗句,体现了日本汉学界对苏轼在海南形象的特别关注。
海南风物忆东坡
近现代寿苏会,除了张挂东坡像外,还会陈设一些东坡生前喜爱之物,最常出现的玉糁羹、真一酒、沉香等物品,都出自东坡在海南所作诗文。
宋荦寿苏会上陈设“玉糁羹荐花猪白”。其中,“玉糁羹”出自东坡在海南所写的《玉糁羹》一诗,东坡在诗中盛赞其美味:“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另一种美食“花猪”虽然未必是海南独有,但东坡明确提到“花猪”的诗不是写于黄州的《猪肉颂》,而是写于海南的《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因此应视为与海南相关。
对海南风物的精心选择,在晚清民国的寿苏会诗文中同样突出。如杨葆光、铁庵、金子才、仁辅、子厚等人的寿苏诗作:“药饵正欲採琥珀,玉糁色味助谷汲”“饮水食芋桄榔庵”“玉糁羹尝新意制,花猪肉赖故人沽”“霜柑竹叶花猪脯”“山芋巧作玉糁羹,蜀姜用佐花猪肉”等,频繁提到海南美食,都体现了对东坡在海南饮食的重视。
清末丽则吟社社长杨葆光为丙午寿苏会所作的诗中提到生蚝:“黄柑澄鲜蚝油腥,耆英云从兼髫龄”。其典故出自东坡的《食蚝》一文:“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该文不仅提到蚝的吃法,东坡还开玩笑,让苏过不要告诉别人,免得别人抢着贬谪至海南,“分我此美也”。
晚清名臣张佩纶参与的寿苏会中还提到了“海南香”:“东坡生日,招子峨来饮,以王见大所会文忠像设祀,以香涛所寄海南香及广橘、蜜酒作供。”东坡曾经写过《沉香山子赋》,歌颂海南沉香“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故此次寿苏会特意燃烧远道而来的海南香以示礼敬。再如晚清诗人、篆刻家屠倬的寿苏诗,几乎全是海南物象的合集:“亦有玉糁羹,亦有花猪肉。海南荔枝不可摘,共城香粳荐初熟。公其享此公所耽,神来何处桄榔庵。”其中“公所耽”一句,点明了选用这些纪念品的原因:这些都是东坡生前最爱。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对苏轼在海南的人生经历与诗文创作的重视。
寿苏雅集颂琼州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述生平,其中将晚年谪居儋州的经历与黄州、惠州并列,足见其对海南岁月的珍视。
传统的寿苏会,往往还有诗文唱和的环节,唱和之诗大多着眼于对东坡生平的咏叹。贬谪海南作为东坡晚年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自然而然成为寿苏诗的重要内容。清末民初诗人邓镕的四句寿苏诗“一肚皮不与时合,老御魑魅投南荒。践蛇茹蛊卒不死,幸犹度岭终于常”,概括了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却顽强乐观,得以遇赦北归的经历。顾绍曾《东坡生日分韵得犯字》诗句“宦逐南荒诗益多,不因境异吟情减”,则直接表达了其对东坡贬谪海南后诗文创作更可观的高度赞赏,肯定了海南的经历对东坡产生的积极影响。
同时,东坡在海南的遗迹,如桄榔亭、载酒堂等,也成为后世文人寄托仰慕之情的文化意象。文园诗句“著书昌化辟南荒,谪居来去无牵制”,还关注到苏轼在海外著书立说的贡献。
此外,一些寿苏会还专门以“海南东坡”作为主题,特别强调东坡在海南的经历。如媒体曾刊载日本汉学家在大连召集的寿苏会。参会者除了抄录《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句外,还以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两句诗为题作诗,可“随意择取其中之字为韵,诗不限体,首数亦不拘多寡。聊珠唱玉,以资纪念,实为至祷”。
寿苏会作为纪念苏轼诞辰的文人雅集活动,自清代延续至现代已有两百余年,成为一种跨越时空、联结海外的文化现象。该活动不仅展现了古典文脉的持久生命力,更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如笠屐图像、海南风物等)与精神内核凸显了后世对“海南东坡”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可。
(作者白金杰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思彤系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