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他们用AI“数企鹅”
海南日报2025-07-28 10:10:52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日前,在海南大学蓝碳与滨海湿地海南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内,硕士研究生覃俊淇紧盯电脑屏幕——来自南极的无人机影像中,密密麻麻的黑白小点构成一幅灵动的生命图景。他轻击键盘,团队自主研发的“PenguiNet”人工智能模型瞬间启动,不仅快速清点出了企鹅数量,企鹅的姿态、幼雏数量也清晰可辨。
在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赵鹏的指导下,覃俊淇与团队构建了国际领先的“地—天—空”协同企鹅种群智能监测体系,这一体系已在极地生态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
赵鹏(右一)带领学生处理数据。受访者供图
老师引路,本科生参与科研
2020年,曾参与南极科考的赵鹏到海南大学任教,把极地科研的种子带上了海南岛。在海南大学教授王凤霞的引荐下,他带领几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开启了“数企鹅”的科研课题。
面对学生们“为何要数企鹅”的疑惑,赵鹏以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作为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员,他深知企鹅在南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南极98%的海岸线被数十米高的冰崖环绕,仅存的少数浅滩是南极陆地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企鹅作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桥梁”,通过迁徙和排泄将海洋中的氮、磷等关键营养物质输送至南极陆地,维系着这片冰雪世界脆弱的生态平衡。“企鹅种群动态”是《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的核心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南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国际谈判话语权。
“由于存在国际数据壁垒,中国亟须建立自主、精准的企鹅监测体系。”赵鹏的一席话让学生们豁然开朗,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在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
起初,同学们采用传统的地物分类法“数企鹅”,面对一张张拍摄于南极的照片,他们在黑白小点的世界里“大海捞针”,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团队成员刘浩曾笑称,有段时间连做梦都在对着照片“数企鹅”,醒来后第一件事仍是“数企鹅”,生怕漏掉一个企鹅的“影子”。
约一年后,这群年轻人在贵阳站上了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青年地学论坛的讲台。当听到“本科生都能做得这么出色”等赞叹时,科研带给他们的不仅是成果,更是脚踏实地带来的自信。
覃俊淇(左二)参与腾讯公益项目AI技术探讨。受访者供图
技术攻关,冰原“迷彩”下的AI突围
虽然带领学生们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但赵鹏清楚,传统人工统计需科研人员逐张照片比对清点,误差率居高不下,只有引入AI技术,建立自主、精准的企鹅智能监测体系,才能真正解决企鹅种群普查这一难题。
2022年下半年,机会来了!当时,海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覃俊淇找到赵鹏,这个从小喜欢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的学生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生态保护实践中。赵鹏当即提出“利用AI技术研究南极企鹅种群数量和动态”这一研究方向。新课题瞬间点燃了覃俊淇的科研热情,让他意识到自己手中的代码不仅能改变数字世界,还能为保护生命出一份力。
如何利用AI技术革新企鹅统计方法?在起步阶段,面对秦岭科考队提供的密集企鹅照片中令人目眩的黑白斑点,覃俊淇一度有些迷茫,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赵鹏及时与他沟通,鼓励他大胆尝试,进行技术攻关。
南极冰原上,企鹅的黑白身影与红黑色粪土极容易“混同”,传统AI模型的误判率居高不下。覃俊淇在代码的海洋中日夜求索,最终在一篇图像增强论文中捕捉到灵感,创新开发出“背景虚化+主体强化”预处理技术。这项技术如同为影像加装“企鹅专属滤镜”,显著提升了目标辨识度。
在确定技术路线后,模型优化又是一场“持久战”。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实验室的服务器连续高负荷运转了整整4个月。覃俊淇自主搭建了动物数据标注平台,带领一批本科生,标注了数万张企鹅影像图片。1TB训练日志记录了数百次未达期望值的尝试:当企鹅识别精度卡在75%时,他果断重建模型架构;针对“漏检”小企鹅的问题,他引入注意力机制……
天地协同,构建监测的“智慧之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初,覃俊淇成功开发出PenguiNet模型,该模型在地面影像识别中达到了88%的突破性精度,成为南极生态监测的新技术标杆。在难言岛(现中国南极秦岭站所在地)使用无人机进行影像分析时,PenguiNet模型精准识别出50121只企鹅,与2018年发表的48000余只的记录高度一致。
同年,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覃俊淇凭借“面向南极履约的企鹅种群遥感及个体识别技术”项目,获得“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的资助。
目前,覃俊淇和团队已成功构建国际领先的“地—天—空”协同企鹅种群智能监测体系。其中,地面层面:自主研发的动物目标标记平台和PenguiNet深度学习模型,将地面影像企鹅自动识别精度提升至88%;无人机层面:结合0.3米高分辨率的航拍影像,将识别精度提升到91%,可精准辨识企鹅的姿态、幼鸟和“托儿所”;卫星层面:整合20余年的商业卫星数据,成功揭示了罗斯海沿岸阿德利企鹅的时空动态。
短短几年,赵鹏带领海大学子取得了远超预期的科研成果:AI驱动的识别技术替代了烦琐的人工标注与手动统计,首次实现了企鹅种群“地—天—空”一体化监测,打破了传统监测方法在时空覆盖和精度方面的限制,推动了南极动物监测的自动化与标准化,革新了极地生态研究的方式,为全球生态变化研究提供了长期时序数据。
“通过统一处理超过20年的超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我们构建起企鹅种群动态的连续时间序列,为在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极地生态响应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赵鹏说。
据了解,上述相关技术已获美国专利授权,其核心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保护生物学》上,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极地生态研究提供了“中国方案”。
除了企鹅种群普查,海大学子构建的“地—天—空”协同监测体系还成功应用于大天鹅种群普查和红树林生态评估。“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自动识别的精度与监测时效,力求实现对全球更多野生动物种类的跨尺度动态观测。”覃俊淇说,团队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完成对南极重点栖息地的全面自动年度普查,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地生态响应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能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做点事,为保护地球生态做点事,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方式。希望他们通过科研,认知自身的无限潜力及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责任。”赵鹏说。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