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七天 广东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7-27 21:04:54

广东疾控局2025年7月27日通报: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广东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专家提醒,孔肯雅热预防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传播。在此,呼吁广大市民增强防控意识,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明显症状,请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翻盆倒罐清积水,应对蚊媒传染病挑战,守护健康家园。

(总台记者 陈旭婷 史迎春)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快 专家提醒: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7月20日下午,在广东佛山市召开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何剑峰介绍,广东的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何剑峰表示,刚开始的症状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

据介绍,跟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呈现出:

两个“一样”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

相比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

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

专家提醒,虽然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也需要重点关注新生儿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请及时就医。

确诊超4000例,基孔肯雅热啥来头?

为什么今年佛山疫情规模比以往都大?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刘起勇接受采访时表示,10年前在印度洋的基孔肯雅热大暴发,它形成的规模和造成的损失,总体来讲与目前相似,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当年的(暴发)水平,但现在流行季节还没有完,如果到流行季结束,(病例数)有可能超过10年前。就是因为它在国际上大流行,输入到我国。因为我国有这种传播媒介——伊蚊,进入了本地循环,造成了本地疫情的小暴发。

刘起勇表示,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蚊虫的孳生,密度比较高,这一次输入进来的病毒,它是一个印度洋流行株,印度洋型特别容易被伊蚊传播,传播效率特别高,很多因素叠加起来,导致我们这次疫情超过了历史上几次小的暴发流行。

5000多条“灭蚊鱼”紧急上岗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记者从广东佛山禅城城管了解到,7月23日,园林工人在亚洲艺术公园的小湖里投放了200条专吃蚊虫幼崽的“鱼宝宝”;7月24日,在亚艺公园再度投放4000条“灭蚊鱼”,在中山公园同步投放1000条 “灭蚊鱼”,旨在降低蚊虫繁殖率,通过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据介绍,采用投放鱼苗灭蚊的生态防控手段,既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又能构建长效防控机制。

责任编辑: 杨子薇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