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护理知识不简单!这些关键点护士必知,患者必看!

健康科普2025-07-26 22:36:5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看似简单的“扎针、输液”背后,藏着诸多关乎治疗效果与安全的细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20个门诊患者中,就有3人静脉输液。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静脉输液人次超百亿,其中因护理不当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比约12%。因此,无论是护士还是患者,掌握这些关键静脉输液护理知识,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让治疗更安全有效。

1.输液前:做好准备是安全的第一步

1.1护士需完成的核心准备

1.1.1全面评估,选对血管是基础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和治疗周期,选用适当的血管,儿童优先选择头皮、手背等较直的血管;成人常选前臂掌侧(此处血管直、易固定);长期输液者需由远及近、由细到粗交替使用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同时会评估血管条件:避开破损、感染、瘢痕处,远离关节(防止活动导致针头移位),水肿患者需先按压局部,待血管显露后再穿刺。

1.1.2严格核对,杜绝差错

护士至少核对3次信息:配药前核对医嘱与药液名称、剂量、有效期;穿刺前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输液前再次核对药液是否与医嘱一致。需要注意的是,药液若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瓶口松动等情况,不能使用。

1.1.3环境与用物准备

穿刺前清洁操作区域,准备无菌输液器、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或头皮针、消毒用品等。对过敏体质患者,提前备好抢救用品(如肾上腺素)。

1.2患者需要配合的事项

1.2.1穿着与体位

穿宽松、易穿脱的衣物(如袖口宽松的上衣),避免穿紧身衣或套头衫(以免穿刺后脱衣困难)。穿刺时保持舒适体位,方便护士操作。

1.2.2提前告知关键信息

提前告诉护士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头孢等易过敏药物);是否有血液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是否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这些会影响输液速度和药液选择);女性患者需告知是否怀孕或哺乳期。

1.2.3饮食与状态调整

空腹输液可能引发头晕、恶心,建议输液前1小时少量进食清淡食物,但避免过饱(防止腹胀影响呼吸)。情绪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可通过深呼吸放松,儿童可通过玩具、动画片转移注意力。

2.输液中:细节决定安全,观察是关键

2.1滴速

成人常规滴速为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20-40滴/分钟;特殊药液需严格控制。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10-20滴/分钟(防止血压、心率骤变);脱水剂(如甘露醇):需快速滴注(250ml在30分钟内滴完,需护士调节);营养液(如脂肪乳):开始10滴/分钟,观察无不适后再调至20-30滴/分钟。

2.2穿刺部位保护

首先,输液侧手臂避免过度弯曲、用力(如提重物、用力握拳),儿童需家长全程看护,防止抓扯输液管。睡眠时可在手臂下垫软枕,保持舒适体位。其次,留意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皮肤发红范围超过穿刺点1cm)、疼痛、渗液(药液从穿刺点流出,局部皮肤发凉)、鼓包(提示针头脱出血管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立即按呼叫铃通知护士,不要自行拔针。最后要保持输液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若发现输液管中有气泡,及时告知护士处理。

2.3全身反应观察

输液后30分钟内是过敏高发期,需警惕:皮肤瘙痒、皮疹(尤其面部、躯干);打喷嚏、流鼻涕、喉咙发紧;心慌、胸闷、呼吸困难。一旦出现,立即呼叫护士,此时需立即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3.输液后:正确护理,避免并发症

3.1拔针时的按压技巧

护士拔针后,需用无菌棉签(或输液贴自带的棉球)同时按压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两者相距约0.5-1cm),用拇指纵向按压(不要揉!揉会导致血管破损处再次出血)。正常人群按压5-10分钟;年龄较大,凝血能力较弱的患者(如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或者有血小板下降的患者需要进行10-15分钟的按压;儿童由家长按压,力度以不出血且不感到剧痛为宜(过轻会出血,过重会导致疼痛)。按压结束后观察穿刺点5分钟,确认无出血再离开。穿刺后24个小时之内尽量不要接触到水(比如在浴室里使用防水贴),也不要去揉搓和抓挠穿刺点。

3.2穿刺点后续护理

若拔针后出现淤青(因皮下少量出血),24小时内冷敷(用冰袋裹毛巾敷在淤青处,每次15分钟,减少出血);24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一般3-5天可消退。

3.3输液后全身状态观察

个别患者在输液后数小时至1天内出现皮疹、瘙痒,可口服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若症状加重(如面部肿胀、呼吸困难),立即就医。输液后1-2天,穿刺部位血管出现发红、发硬、疼痛(像一条“硬筋”),提示可能发生静脉炎。此时可局部热敷(用热毛巾敷,每次20分钟,每天3次),若3天无缓解或加重,需就医。

4.常见问题处理

4.1药液外渗或渗出

4.1.1

药液外渗:指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的特性(如高浓度、刺激性等)或者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药液从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组织间隙的现象。例如,一些化疗药物(如紫杉醇等)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针头,避免更多的药液渗出;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局部处理措施。例如,局部封闭、冷敷或热敷,以减轻局部症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如果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清创、换药、使用抗生素等。

4.1.2

药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输液压力过高、针头位置不当等原因,导致药液从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组织的现象。可调适当减慢输液速度,降低输液压力,减少药液渗出的可能性。如发生渗出,可重新调整针头位置,确保针头完全在血管内;根据渗出的药液性质和局部症状,可采用冷敷或热敷来缓解局部肿胀和疼痛,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处理。

4.2静脉炎

静脉炎分为四级,Ⅰ级为穿刺点疼痛,皮肤发红,无肿胀;Ⅱ级为穿刺点疼痛,皮肤发红,伴有肿胀;Ⅲ级为穿刺点疼痛,皮肤发红肿胀,血管变硬(可触摸到条索状血管);Ⅳ级为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脓性分泌物(提示感染)。Ⅰ-Ⅱ级的处理方式为暂停在此血管输液,局部热敷(每天3-4次,每次20分钟),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促进血管修复)。Ⅲ-Ⅳ级需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炎药物,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

小结

静脉输液是“小事”,也是“大事”——护士的专业操作是基础,患者的细心观察与配合是关键。了解这些护理知识,既能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让每一次输液都更安全、更有效。

作者: 海口市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李婧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