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识别和紧急处理

急性肾衰竭(ARF)是一种以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为特征的危急重症,肾脏在数小时至数天内突然丧失过滤废物和调节体液的能力。这种疾病就像肾脏的 “突然罢工”,若未能及时干预,体内代谢废物会迅速蓄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高达30%-50%。了解急性肾衰竭的识别要点、紧急处理措施和预防方法,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一、急性肾衰竭的识别

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复杂多样,既涉及肾脏本身的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早期识别需要关注以下关键表现:

(一)泌尿系统的直接信号

1、尿量变化:这是最直观的症状。少尿(成人每日尿量<400ml)或无尿(每日尿量<100ml)是典型表现,约60%的患者会出现。但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尿量正常(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容易被忽视,这类患者往往通过血肌酐升高才被发现。

2、尿液性状改变:尿液可能呈现茶色、酱油色(提示溶血或肌红蛋白尿),或出现大量泡沫(提示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或管型。

(二)全身症状:毒素蓄积与体液潴留的表现

1、水肿与体重增加:肾脏排水能力下降导致体液潴留,患者会出现面部浮肿(尤其眼睑)、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出现胸水、腹水,体重在数日内可增加2-3公斤。

2、消化系统症状:体内尿素氮等毒素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这是病情严重的信号。

3、神经系统症状:毒素蓄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乏力、头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尿毒症脑病)。

呼吸系统症状:肺水肿或胸腔积液导致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平卧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闻及肺部湿啰音。

4、心血管系统症状: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会导致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高血压(因水钠潴留)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

二、急性肾衰竭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一是休克、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等导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

二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造影剂等肾毒性药物者;

三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等基础疾病者;

四是接受大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腹部大手术)或介入治疗(如冠脉造影)后的患者。

若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进行以下检查:

三、急性肾衰竭的紧急处理

急性肾衰竭的治疗核心是“去除诱因、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护肾功能”,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阶梯式干预:

(一)纠正可逆病因:阻断肾损伤进展

1、补充血容量:对于脱水、失血等导致的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约占50%),需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胶体液(如白蛋白),恢复肾脏灌注。输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血压和中心静脉压,避免过度补液导致肺水肿。

2、控制感染:感染是急性肾衰竭的常见诱因和并发症,需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严重感染患者需积极抗感染、抗休克治疗。

3、清除毒素:药物中毒(如庆大霉素、重金属)或毒物暴露者,需立即停用相关物质,必要时通过洗胃、活性炭吸附减少吸收;已进入血液的毒素,可采用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清除。

4、解除梗阻:尿路梗阻(如肾结石、肿瘤压迫)引起的肾后性急性肾衰竭,需通过导尿、输尿管支架置入或手术解除梗阻,肾功能多可迅速恢复。

(二)维持液体与电解质平衡:避免“雪上加霜”

1、液体管理:每日补液量=前一日尿量+500ml(基础生理需要量)-内生水(代谢产生的水分)。少尿期需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避免加重水肿和心衰;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则需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低钾血症。

2、纠正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 时需紧急处理。静脉推注 10% 葡萄糖酸钙(拮抗钾对心脏的毒性);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胰岛素联合葡萄糖(10U胰岛素+50%葡萄糖50ml),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上述措施无效时,立即启动透析治疗。

3、调节其他电解质:低钠血症(多为稀释性)需限制液体摄入,避免快速补钠(防止脑水肿);高磷血症可口服碳酸钙、司维拉姆等磷结合剂;低钙血症需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

(三)药物与替代治疗:为肾脏“减负”

1、利尿剂:呋塞米(速尿)可增加尿量,减轻水肿,但对已经发生的肾损伤无逆转作用,仅用于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避免大剂量使用(可能加重肾损伤)。

2、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小剂量)可扩张肾血管,改善肾脏灌注,但效果存在争议,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脓毒症相关急性肾衰竭,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保证肾脏血流。

3、透析治疗:当出现严重情况时,需紧急启动透析。

(四)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1、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热量(每日每公斤体重30-35千卡),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为主;蛋白质摄入需根据病情调整(透析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1.0-1.2g,非透析患者0.8g),避免营养不良和氮质废物过度产生。

2、预防感染:患者免疫力低下,需加强无菌操作,避免留置导管相关感染;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需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类)。

3、保护其他器官:维持胃肠道功能(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出血)、改善肺通气(必要时机械通气)、稳定心血管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急性肾衰竭的预防

多数急性肾衰竭是可预防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控制危险因素:

(一)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和血压(<130/80mmHg),减少肾脏损伤。

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常规,避免擅自增减剂量。

(二)合理用药,避免肾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避免与抗凝药联用(增加胃肠道出血和肾损伤风险)。

使用造影剂(如冠脉造影)前,需评估肾功能,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术前术后需充分水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避免滥用偏方、秘方,部分中药(如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广防己)具有明确肾毒性,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

(三)预防血容量不足与感染

腹泻、呕吐、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

积极治疗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避免感染扩散引发脓毒症;感染期间注意监测尿量和肾功能,及时发现肾损伤。

(四)手术与创伤后的保护

大手术患者术前评估肾功能,术中术后维持血压稳定,避免低血压导致肾脏灌注不足。

挤压伤、烧伤患者需及时补液,碱化尿液,防止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横纹肌溶解症相关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虽然凶险,但早期识别、及时去除诱因并采取规范的支持治疗,约50%-70%的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恢复,尤其是肾前性和肾后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预后更佳。对于高危人群,预防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合理用药、避免肾损伤因素,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