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中风患者功能康复

65岁的张阿姨突发脑梗死,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中风病却导致患者—言语含糊不清,右上肢不能上举、手不能抓握,右下肢无力、不能支撑躯体站立。在西医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她接受了针灸治疗:每周3次,医生在她的肩髃、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针,配合头针刺激运动区。3个月后,张阿姨不仅能自己端碗吃饭,还能扶着拐杖慢慢走路。

在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约280万,其中70%-80% 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针灸作为中医康复的重要手段,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肢体活动、语言、吞咽等功能。

一、中医对中风后功能障碍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被称为“卒中”,多因风、火、痰、瘀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所致。中风后的功能障碍,本质是“气血不通、经络瘀阻”等原因所致。包括:

一是肢体偏瘫。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脉瘀阻,经络不通,肢体失去濡养,出现 “半身不遂”,中医称为 “偏枯”。

二是语言障碍:痰浊或瘀血阻塞舌本(舌头)脉络,导致舌体僵硬、发音困难,称为“舌强不语”。

三是吞咽困难:咽喉为气机通道,风痰阻络导致咽喉不利,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困难,称为 “喉痹”。

四是认知障碍:脑为 “元神之府”,中风后脑髓失养,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称为 “痴呆”。

二、针灸如何改善肢体功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的康复关键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而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激发气血运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现代研究也证实,针灸可增加脑血流量,激活大脑皮层运动区、语言区的神经细胞,为功能重建提供生物学基础。

肢体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活动受限,严重者完全瘫痪。针灸通过以下方式帮助恢复:

(一)体针,疏通经络,唤醒肌力

1、上肢取穴:肩髃(肩部三角肌处)、曲池(肘部)、合谷(虎口)、外关(腕背部),这些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 “多气多血” 之经,能促进上肢气血运行,改善抬臂、握物功能。

2、下肢取穴:环跳(臀部)、足三里(膝盖下)、阳陵泉(小腿外侧)、解溪(脚踝),归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可增强下肢肌力,纠正走路画圈、足下垂等问题。

(二)头针,直接激活大脑功能区

头部分布着与全身功能对应的 “功能区”,头针通过刺激这些区域,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促进神经重塑:

1、运动区:位于头顶正中线旁开1.5厘米,从眉弓上方到枕外隆突,刺激此区可改善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尤其适合偏瘫患者。

2、感觉区: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针对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

三、针灸如何改善语言与吞咽障碍?

(一)语言障碍,从“说不出”到“能交流”

中风后语言障碍(失语症)表现为说话含糊、词不达意或完全不能说话,中医认为是 “舌脉瘀阻、心窍不通”,针灸可通过以下穴位调节: 1、廉泉穴:位于下巴下方,舌骨上方,针刺此穴能疏通舌部经络,改善舌头运动灵活性。

2、通里穴:腕横纹上1寸,属心经,“心主言”,刺激此穴可促进语言中枢功能恢复。

3、金津、玉液:位于舌下放血,能清利咽喉、改善发音,尤其适合构音障碍患者。

临床研究发现,针灸结合语言训练,可使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清晰度提高 50% 以上,其中命名性失语(叫不出物品名称)改善最为明显。

(二)吞咽困难,告别“呛咳”风险

约5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进食时易呛咳,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针灸通过调节咽喉部神经肌肉功能,改善吞咽反射:

1、风池穴:位于后颈部,能缓解咽喉肌痉挛,改善吞咽协调性。 2、翳风穴:耳垂后方,可刺激迷走神经,增强吞咽动作的协调性。 3、电针刺激:在颈部廉泉、人迎穴接电针,低频脉冲能促进咽喉部肌肉收缩,恢复吞咽反射。

对于严重吞咽困难患者,针灸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如冰刺激、空咽训练),可使鼻饲管拔除率提高40%,显著降低肺炎发生率。

四、针灸如何改善认知及情感障碍?

(一)认知障碍,重在唤醒“模糊的记忆”

中风后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中医称为 “髓海不足”,针灸可通过以下方式调节:

1、百会穴:头顶正中央,能升阳益气、填精益髓,改善大脑血液循环。

2、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四穴合用可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

3、太溪穴:内踝后方,滋补肾阴,“肾生髓,髓通脑”,通过补肾间接改善脑功能。

临床观察显示,针灸3个月后,中风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可提高3-5分,其中记忆力和执行功能改善最为显著。 (二)控制抑郁焦虑,驱散情感障碍

中风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50%,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康复失去信心,针灸可疏肝解郁、调节情志:

1、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能宁心安神、缓解焦虑。

2、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可疏肝理气,改善抑郁情绪。针灸康复的“黄金时机”:越早越好。并讲究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中风后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而针灸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经络瘀阻的“锁”,激活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肢体活动到语言吞咽,从认知功能到情绪调节,针灸在中风康复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但需记住,针灸不是“万能神药”,需要早期介入、科学操作、长期坚持,并与其他康复方法协同配合。

责任编辑: 杨在锋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