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失眠?
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梁美珍2025-07-24 18:48:34
35岁的陈女士被失眠困扰了5年,每天晚上要躺2-3小时才能入睡,稍有响动就会惊醒,白天头晕乏力、情绪烦躁。她尝试过安眠药,却因依赖和晨起昏沉而停药。最后在接受中医调理3个月后,她不仅能在半小时内入睡,睡眠时长也从4小时延长到6-7小时。
在我国,像陈女士这样的失眠人群超过3亿,其中10%-15%符合慢性失眠诊断标准。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五脏失和”,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能从根源上改善睡眠,且副作用小,不易产生依赖。
一、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中医认为,睡眠与觉醒的交替是人体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白天阳气升发,人处于清醒状态;夜晚阴气盛,阳气潜藏,人就能安然入睡。《黄帝内经》记载:“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失眠的本质就是 “阳气不入阴”。
阴阳失调的三种常见类型:
一是阳盛阴衰:长期熬夜、情绪急躁导致阳气过盛,阴气相对不足,表现为入睡困难、烦躁易怒、口干舌燥,舌红苔黄。
二是阴阳不交:阳气不能正常潜藏,阴气无法上承,如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肾阴亏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三是阴阳俱虚:年老体弱或久病后阴阳两虚,阳气无力升发,阴气不足潜藏,表现为早醒(凌晨3-4点醒来后无法再睡)、白天乏力、畏寒肢冷。
这种阴阳失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肝、脾、肺、肾任何一脏功能失常,都会影响阴阳平衡,引发失眠。
二、治疗核心:调和五脏,解决失眠“源头”
中医治疗失眠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脏腑的问题制定方案。
(一)心,失眠的“核心指挥官”
“心主神明”,心神安宁则能安睡。心的问题导致的失眠主要有两种:
1、心火亢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导致心火上炎,表现为入睡困难、心烦、口舌生疮、小便黄赤。治疗需清心泻火,常用黄连、莲子心、淡竹叶等,经典方剂如朱砂安神丸(适用于心火亢盛兼阴虚者)。
2、心血不足:久病、失血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心神失养,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苍白。治疗需补血养心,常用归脾汤(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同时配合酸枣仁、柏子仁等安神之品。
(二)肝,情绪波动的“敏感区”
“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情绪。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都会扰乱心神: 1、肝火扰心:脾气急躁、压力大导致肝火上炎,表现为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目赤口苦。治疗需清肝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柴胡),配合合欢皮、夜交藤疏肝安神。
2、肝血不足:长期熬夜、用眼过度耗伤肝血,肝魂不宁,表现为失眠多梦(尤其噩梦多)、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治疗需养肝血、安肝魂,用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茯苓),酸枣仁需炒后打碎入药,安神效果更佳。
(三)脾,消化与睡眠的“连接点”
“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失调会直接影响睡眠,即 “胃不和则卧不安”:
1、痰湿困脾:饮食油腻、过饱导致痰湿内生,阻碍阳气入阴,表现为入睡困难、睡时打鼾、白天困倦、舌苔厚腻。治疗需化痰祛湿,用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茯苓),可加石菖蒲开窍醒神。
2、心脾两虚:思虑过度伤脾,脾失健运导致气血不足,表现为多梦易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治疗需健脾养心,归脾汤是经典方剂,同时可食用山药、莲子、大枣等健脾食材。
(四)肾,阴阳平衡的“根基”
“肾藏精,主封藏”,肾阴肾阳是人体阴阳的根本:
1、心肾不交: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亢盛不能下温肾水,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治疗需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用交泰丸(黄连、肉桂,10:1比例),黄连清心火,少量肉桂引火归元。
2、肾阳不足:年老或久病导致肾阳亏虚,阳气无法潜藏,表现为早醒、畏寒肢冷、夜尿多。治疗需温补肾阳、引阳入阴,用金匮肾气丸配合五味子、益智仁收敛固涩。
(五)肺,呼吸与睡眠的“联动器”
“肺主气”,肺气宣降失常会影响睡眠:
1、肺热扰心:感冒后余热未清或长期吸烟导致肺热,表现为失眠、咳嗽痰黄、口干。治疗需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配合川贝、百合润肺安神。
2、肺气虚:久病或年老肺气虚,卫气失固,表现为睡眠浅、易醒、怕风自汗。治疗需补肺气,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配合浮小麦、牡蛎收敛安神。
三、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一)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是关键
中药治疗失眠需根据证型选方,常用药材及功效:
1、安神类:酸枣仁(养肝血、安神,需炒用)、柏子仁(养心润肠,适合便秘者)、远志(安神益智,兼化痰)、合欢皮(疏肝解郁,适合情绪不畅者)。
2、清热类:黄连(清心火)、栀子(清三焦火)、知母(清虚热,适合阴虚火旺者)。
3、补益类:人参(补气,适合气虚者)、当归(补血,适合血虚者)、熟地(滋阴,适合阴虚者)。
需注意:中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朱砂安神丸含朱砂,不宜长期服用;部分药材(如远志)需炮制去芯,避免刺激咽喉。
(二)针灸与艾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1、针灸:常用穴位包括神门(心经原穴,安神)、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调和气血)、安眠穴(耳后凹陷处,专门治失眠)。辨证加减:肝火盛加太冲,心脾两虚加足三里,心肾不交加太溪。一般每周3-5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2、艾灸:适合虚寒体质(怕冷、舌淡苔白),常用百会(头顶)、关元(小腹)、涌泉(足底),每晚睡前艾灸15分钟,能温阳散寒、引火归元。
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率达80%,且无药物副作用,适合长期失眠者。
(三)非药物疗法,简单易行的助眠技巧
1、穴位按摩:每晚睡前按揉神门(腕横纹尺侧端)、三阴交(内踝上3寸)、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每个穴位3-5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
2、情志调节:“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情绪是失眠的重要诱因。可通过冥想、深呼吸(腹式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听古琴曲(如《平沙落雁》)等方式放松,也可将烦恼写在纸上 “释放” 情绪。
(四)中医提倡的生活调理
1、睡眠时间:遵循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23点前入睡,即使周末也不熬夜。
2、饮食:晚餐清淡,避免过饱、过咸、过辣,睡前1小时可喝温牛奶(加少量蜂蜜)或酸枣仁茶,避免咖啡、浓茶、酒精。
3、环境:卧室保持安静、黑暗(可用遮光窗帘)、温度适宜(18-22℃),床垫软硬适中,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
睡眠是身体的本能,当阴阳调和、五脏安和,好睡眠自然会来。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内心安宁,才是最好的“安眠药”。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