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早期识别与急救常识
海南省老年病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周德聪2025-07-24 18:48:34
72岁的李大爷在早餐时突然左手握不住筷子,嘴角向右侧歪斜,说话含糊不清。家人立刻判断可能是中风,立即拨打120,在15分钟内将他送到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李大爷完全恢复了肢体功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数据显示,我国中风患者中,仅有16%能在发病后3小时内到达医院接受有效治疗,超过半数患者因延误救治导致终身残疾。了解中风的早期识别方法和急救步骤,能为患者赢得黄金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
一、为什么会中风?
中风(医学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就像大脑突然 “停电”,缺血区域的脑细胞会在几分钟内开始坏死,每延误1分钟,就会有190 万个神经细胞死亡。
中风的两种主要类型:
一是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总数的80%-85%,因脑血管被血栓或栓塞堵塞,血流中断所致。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脏房颤形成的血栓脱落。
二是出血性中风: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如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血液压迫脑组织引发症状,占比15%-20%,病情更凶险,死亡率更高。
无论是哪种类型,早期识别和快速救治都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研究证实,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肢体功能恢复的概率;6小时内进行机械取栓,能进一步降低残疾风险。
二、如何早期识别中风“预警”?
中风发作时,身体会发出明确的预警信号,掌握简单易记的识别方法,能在第一时间判断病情:
(一)国际通用“FAST”快速识别法
1、F(Face 面部下垂):让患者微笑,观察一侧嘴角是否下垂,面部是否不对称(如一侧眼睑无法闭合)。约7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面部不对称,这是最直观的信号。
2、A(Arm 肢体无力):让患者双臂平举,持续10秒,观察一侧手臂是否无力下垂,或无法维持平举。肢体无力多表现为单侧(如左手不能抬举、左腿无法站立),是中风的典型症状。
3、S(Speech 言语障碍):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话(如 “今天天气很好”),倾听是否有说话含糊、用词错误或无法说话。约60%的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部分患者能听懂但无法表达。
4、T(Time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120,记录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这对医生判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其他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
1、突然头晕: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提示后循环(脑干、小脑)中风。
2、视物异常: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如看东西时一侧有黑影),是枕叶或视神经通路受累的表现。
3、剧烈头痛:出血性中风患者常出现“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呈炸裂样,瞬间达到高峰,可能伴随呕吐、意识障碍。
4、吞咽困难:突然喝水呛咳、吞咽食物费力,提示脑干受累,可能进展为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
三、发现患者中风后怎么办?
一旦怀疑中风,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正确的急救步骤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第一步:保持冷静,立即拨打120
拨打120时清晰说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如“7点10分发现左侧肢体不能动”)、主要症状(如 “嘴歪、说话不清、左侧偏瘫”)、准确地址(包括街道、门牌号、附近标志性建筑),并留下可联系的电话号码。
第二步:正确安置患者,等待救援
1、体位摆放: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吸入肺),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有假牙,需取出(避免脱落窒息)。
2、避免错误操作: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可能导致呛咳或误吸);不要强行按压或搬动患者(尤其怀疑出血性中风时,搬动可能加重出血);不要拍打、摇晃患者试图唤醒,保持环境安静。
3、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是否清醒)、呼吸和脉搏,若出现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
第三步:到达医院前的准备
携带患者的身份证、医保卡,提前准备好既往病史资料(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病史,正在服用的药物),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提前到小区门口或路口等待救护车,引导医护人员快速到达,减少院内转运时间。
数据显示,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患者从入院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可控制在60分钟内,比普通流程缩短50% 以上,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四、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的预防远胜于治疗,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 70% 的发病风险: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收缩压每降低 10mmHg,中风风险下降40%。需定期监测血压(每周至少2次),坚持服用降压药,目标控制在<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
2、糖尿病:血糖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避免剧烈波动。
3、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高危人群需控制在<1.8mmol/L,可通过他汀类药物调节。
4、房颤:房颤患者的血栓脱落风险高,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降低栓塞性中风风险。
(二)改善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吸烟会使中风风险增加2倍,戒烟后5年风险可降至正常水平;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ml),女性不超过15克。
2、健康饮食:减少盐(每日<5 克)、油(<25 克)摄入,增加新鲜蔬果(每日500克)、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每周吃2-3次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保护血管)。
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能改善血压、血脂,降低中风风险。肥胖者需减重,将BMI控制在18.5-23.9。
4、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加做颈动脉超声(排查颈动脉斑块);有中风家族史、房颤等高危人群,每6个月监测一次血压、血糖、血脂。
中风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早期识别的每一秒、急救措施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患者的未来——是完全康复回归生活,还是终身与轮椅为伴。
更重要的是,中风是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控制血压、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措施,能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正如医学专家所说:“最好的中风治疗,是从未发生过中风。”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