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病”的前世今生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徐越2025-07-24 18:48:34
不久前,刚满1岁的乐乐被亲戚轮番亲吻脸颊后,突然发起高烧,扁桃体肿大得像两个小馒头,脖子上还冒出了几个黄豆大小的疙瘩。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知乐乐患上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罪魁祸首是EB病毒——一种因亲密接触传播而被俗称为“亲吻病”的病毒。
在儿童群体中,EB病毒感染率极高,90%以上的成年人都曾隐性感染过该病毒。了解EB病毒的特性、危害与预防方法,能帮助我们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保护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
一、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是一种属于疱疹病毒科的DNA病毒,1964年由两位科学家Epstein和Barr首次从 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发现,因此得名。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普遍易感性,就像感冒病毒一样广泛存在于人群中,但危害性远超过普通感冒。
二、EB病毒特性
(一)EB病毒的具有潜伏特性
EB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先在口腔上皮细胞中复制,随后侵入B淋巴细胞并长期潜伏。多数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成为隐性感染者,但病毒会终身潜伏在体内,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疲劳、熬夜),可能再次活跃复制,引发症状。
(二)EB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
EB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5-15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感染后症状往往更明显;成年人多数因童年时期已隐性感染获得抗体,再次感染时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三、EB病毒感染的危害
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多数人仅表现为类似感冒的轻微症状,但少数情况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与某些恶性疾病相关。
(一)急性期的典型症状
这是EB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多见,症状可持续2-4 周。
1、发热:体温可达38℃-40℃,持续1-2周,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更久,服用普通退烧药效果不佳。
2、咽喉肿痛: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能覆盖白色渗出物,严重时影响吞咽。
3、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触摸时有轻微疼痛,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直径可达1-4厘米。 4、肝脾肿大:约50%的患者会出现脾脏肿大,部分伴有肝脏轻度肿大,检查时可发现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
5、皮疹:少数患者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躯干、四肢的红色斑丘疹,不痒,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易被误认为是药物过敏。
(二)可能的严重并发症
虽然少见,但EB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高度警惕:
1、脾脏破裂:肿大的脾脏质地变脆,轻微碰撞(如跑步、跳跃、按压)就可能导致破裂,表现为突然腹痛、头晕、血压下降,需紧急手术治疗。
2、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Guillain-Barré综合征等,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模糊、肢体无力,发生率约 1%。
3、呼吸道梗阻:儿童患者因扁桃体极度肿大,可能堵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需要气管切开急救。
(三)远期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与某些恶性疾病存在关联。
一是鼻咽癌。EB病毒是鼻咽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南方地区(广东、广西、福建)鼻咽癌高发,与当地人群EB病毒感染率高密切相关。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水平明显升高,病毒DNA可在肿瘤细胞中检测到。
二是淋巴瘤。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存在相关性,病毒可能通过改变淋巴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诱发细胞癌变。
三是自身免疫疾病。EB病毒感染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机制与病毒蛋白引发的免疫交叉反应有关。
四、EB病毒感染途径
EB病毒主要通过“口-口”传播,这也是它被称为“亲吻病”的原因。具体传播途径包括:
一是亲吻传播。成年人亲吻儿童的脸颊、嘴巴,或情侣间的深吻,都可能通过唾液传播病毒。尤其当感染者口腔有溃疡、牙龈炎时,唾液中的病毒含量更高,传染性更强。
二是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飞沫中可能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1米内)可能被吸入感染,但这种传播方式不如唾液传播常见。
三是共用餐具。与感染者共用筷子、勺子、水杯、牙刷等个人物品,可能通过唾液残留感染病毒。
四是输血传播。极少见,输入感染者的血液可能导致感染,但因血液筛查严格,这种情况已非常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EB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普通消毒剂即可杀灭,因此通过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玩具)传播的概率极低。
五、EB病毒预防措施
EB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预防的核心是减少亲密接触传播,尤其保护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一)保护婴幼儿,减少不必要的亲吻
1、拒绝“亲吻示爱”。家长应避免让亲友亲吻婴幼儿的脸颊、嘴巴,尤其当对方有感冒、口腔溃疡、咽喉疼痛等症状时,更要明确拒绝。可以用挥手、微笑等方式替代亲吻表达喜爱。
2、避免“口对口喂食”。不要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也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建议使用专用餐具并定期消毒。
3、注意个人卫生。家长接触孩子前要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挡口鼻,避免飞沫污染孩子的食物和玩具。
4、分餐制。家庭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尤其有EB病毒感染患者时,需单独准备餐具,餐后高温消毒(100℃煮沸 5 分钟可杀灭病毒)。
5、个人物品专用。牙刷、水杯、毛巾等个人物品不要共用,定期清洗消毒。
6、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激活的机会。
7、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居民,建议40岁后每年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和鼻咽镜检查,早期发现鼻咽癌。
EB病毒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危害,就能有效预防。尤其在照顾婴幼儿时,减少不必要的亲密接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