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要警惕脑卒中风险
健康科普2025-07-24 17:13:51
40岁的世界冠军刚走下赛场,却因脑卒中猝然离世,嘴唇上那抹常被忽略的淡紫色,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警示色。
近日,一则40岁世界冠军因中风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更令人警醒的是,医学数据显示:45岁以下中青年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明显。
在神经内科门诊中,20-30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已不少见,他们大多没有先天血管畸形,却因动脉硬化提前敲响了健康的警钟。
一、年轻化的危机
脑卒中年轻化趋势已成医学界共识。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小兵指出:“病房里许多40岁以下的中风患者,致病原因多与肥胖、饮食不当、生活压力增加及睡前摄入高能量食物密切相关。”
33岁的王先生通宵游戏后,某天清晨突然发现手脚不听使唤,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医生追溯其生活史发现:常年高血压、肥胖、饮食不规律、血脂异常加上长期熬夜。
这些因素共同将他推向了脑卒中的深渊。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巫嘉陵解释:“熬夜会对血压、血糖内环境造成破坏,熬夜人群患高血压、心脏病及代谢紊乱的比率远高于生活规律者。”
除了生活习惯,隐藏的身体隐患也是年轻人中风的推手。29岁的施先生突然右侧肢体无力被送医时,医生发现这位无慢性病、不吸烟的年轻人,致病元凶竟是心脏上的一个“小洞”——卵圆孔未闭。
数据显示,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卵圆孔未闭检出率高达46%。
二、身体的早期警报
中风真的毫无预兆吗?一项追踪500名中风患者的研究揭示了令人震惊的事实:超过60%的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身体曾发出过可识别的求救信号。
这些信号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依次显现:
持续性单侧肢体麻木:从指尖蔓延至手臂或腿部的麻木感,休息后难以缓解
突发性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短暂性视物不清,如隔雾观花
语言功能微妙变化:突然找词困难或表达逻辑混乱,常被误认为“疲劳所致”
平衡能力渐进式下降、持续加重的特殊头痛(伴随颈部僵直或畏光)、意识状态阶段性波动(短暂记忆空白或注意力涣散)也是不容忽视的信号。
医学专家强调:当出现两种及以上异常信号时,应立即进行脑血管专项检查。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无创检测可早期发现血管斑块或血流异常。
三、危险的“放松”方式
47岁的张先生长期受肩颈酸痛困扰,一日他让妻子“再重点”按摩肩颈。半小时后他突发眩晕,次日检查发现:右侧小脑大面积梗死!
元凶是按摩力道过大导致的椎动脉夹层——外力挤压使血管内膜撕裂,形成血肿堵塞血管。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解释:“椎动脉V2段被骨头包裹,不当按摩时如同‘夹在门缝里的水管’,极易受损。”临床数据显示,中青年卒中患者中10%-25%与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有关。
三类人群尤其需要警惕:
血管“脆皮”者:天生血管壁薄或发育异常者
“三高”人群:不当按摩可能使斑块破裂引发血栓
追求“狠力道”者:血管难以承受的“暴力放松”
四、关键识别与急救
识别中风就是与死神赛跑。国家卫健委推出的“120口诀”让普通人也能快速识别脑卒中:
“1”: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
“2”:查2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无法抬起
“0”:(聆)听讲话是否清晰或理解困难
国际通用的“BEFAST口诀”则更全面:观察平衡(Balance)、视力(Eyes)、面部(Face)、手臂(Arms)、语言(Speech)变化,一旦出现立即抢时间(Time)求救。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仇汉诚强调:“每耽误一分钟就有200万脑细胞死亡。发病后必须尽快拨打120,争取在4.5小时黄金时间内接受专业治疗。”送医途中应保持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阻塞气道。
五、构筑预防长城
相较于老年人,青年中风具有更强的可预防性。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魏东指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预防需多管齐下:
饮食调整:控制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尤其是吸烟者,其血管内皮损伤风险显著增加
定期体检同样不可或缺。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查血压、血糖、血脂,颈部血管超声可早期发现动脉硬化斑块。对于卵圆孔未闭患者,最新研究证实:经导管封堵术15年内卒中复发率仅2.7%,成为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六、社会行动的力量
面对卒中年轻化的趋势,全社会正在行动。今年7月,“健康中国‘卒’可及防”大学生脑卒中科普志愿服务联盟在大连启动,六所医科大学百余名师生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教。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在视频致辞中呼吁:“青年医学生应接过健康科普的接力棒,将卒中防治的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
从社区义诊到情景剧表演,从预防手势操到生命奥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正在让“卒可防”的理念深入人心。
大连街头,六所医科大学的百余名师生正向市民演示脑卒中预防手势操,他们的白大褂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与此同时,29岁的施先生重新学会走路后迈出的第一步,卵圆孔封堵手术让他逃过了二次中风的威胁。
每控制一位青年的高血压,每纠正一个熬夜习惯,每发现一例卵圆孔未闭,都是在为这个年轻的生命筑起一道防线。脑卒中的防线,始于今日的警觉与行动。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