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不可轻视的蚊媒传染病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检验科主管技师 赵佩珍2025-07-23 19:04:18
近期,因国内某地发生“基孔肯雅热”感染,使这一陌生词汇闯入大众视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个什么病?如何传播?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花斑纹”。
1952年,它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基孔肯雅”一词在当地语言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患者感染后因严重关节疼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自被发现以来,基孔肯雅热不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许多地区的公共卫生带来挑战。
二、传播机制与流行特征
(一)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体内进行复制,经过数天时间进入唾液腺。当携带病毒的伊蚊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过程。伊蚊多在白天叮咬人,尤其是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最为活跃。它们的幼虫偏好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托盘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源头”。目前尚未有直接人传人的报道,但在实验室环境下,存在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
(二)传染源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均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感染该病后,在发病后的2-5天内,会出现高病毒血症,此时传染性较强。隐性感染者虽无明显症状,却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隐患。在丛林型疫源地,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等非人灵长类动物,也在病毒传播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三)人群易感性与流行区域
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能表现为显性感染,出现明显症状,也可能为隐性感染。基孔肯雅热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非洲,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等众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受到其侵袭;在亚洲,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也未能幸免。2005 - 2007 年,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曾广泛流行基孔肯雅热,致使数百万人患病。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旅行和贸易的日益频繁,基孔肯雅热有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我国于 2008 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也曾引发本地疫情 。
三、如何识别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范围在2-12天。整个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基孔肯雅热通常有以下症状:
(一)发热。患者常常突然起病,伴有寒战,体温迅速攀升可达39℃,同时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热一般持续1-7天便会退热,部分病人在大约3天后会再次出现较为轻微的发热,即“双峰热”,持续3-5天后恢复正常。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 。
(二)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病后的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会出现皮疹,皮疹形态多样,有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大多正常,部分患者会感觉皮肤瘙痒。数天后皮疹逐渐消退,可能伴有轻微脱屑 。
(三)关节疼痛。发热的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会出现疼痛症状,关节肿胀,还可能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疼痛具有游走性特点,活动时疼痛加剧,晨间症状较重。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关节功能可能丧失,患者无法正常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不过膝和肩等大关节也可能受到影响,其中腕关节受压引发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一大特点,一般关节积液较为少见,X线检查通常无异常 。
(四)其他症状。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症状 。
在疫区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紧急就医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预防传播。
四、基孔肯雅热治疗手段
目前,针对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发热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同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对于高热病人,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患者有明显出血症状,应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缓解发热和疼痛症状,但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关节疼痛严重的患者,可使用镇痛药物减轻痛苦。对于出现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
五、基孔肯雅热预防措施
由于目前没有专门预防基孔肯雅热的疫苗,防蚊灭蚊便成为预防的关键 。
(一)控制传染源
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尽量让患者就地治疗,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传播风险。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也就是发病后的5天内,必须予以防蚊隔离 。
(二)切断传播途径
家庭和公共场所要安装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定期检查并彻底清理家中和周围环境里任何可能积水的容器,如花盆托盘、闲置的盆罐桶缸、废弃轮胎、屋檐排水槽、堵塞的下水道口、废旧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垃圾。储水容器,如水缸、储水池要严密加盖,或者至少每周彻底清洗、换水一次。庭院里的树洞、竹筒等能积水的孔洞,尽量用沙土填平。养水培植物的家庭,每周至少换水一次,并清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从根源上消灭蚊子的滋生地 。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或地区,尽量减少在蚊子活动高峰时段,即清晨和傍晚,前往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外出时尽量穿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在户外活动时,特别是蚊子多的时段,可将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喷洒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在室内,可以使用质量合格的蚊香、电热蚊香等来驱赶或杀灭蚊子 。
如果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务必主动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和非洲、东南亚等疫区旅居史,以便医生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
基孔肯雅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的特点,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