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识别与急救应对

媒体报道,某地铁站内,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身旁乘客立即上前查看——他无意识、无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幸好有护士路过,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配合随后赶到的急救人员使用AED除颤,最终挽救了生命。

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抢救,生存率就下降 7%-10%,超过10分钟几乎难以存活。了解心脏骤停的识别信号、掌握应急处理技巧,或许在关键时刻能成为他人的“生命摆渡人”。

一、心脏骤停——身体发出的“终极警报”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大脑和重要器官因缺氧而迅速受损的致命性急症。与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不同,后者是血管堵塞导致心肌缺血,而心脏骤停是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的 “突然罢工”,若不及时干预,4-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二、识别心脏骤停的“三联征”

及时识别心脏骤停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是无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如“您怎么了?”),若毫无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

二是无呼吸或呼吸异常。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息。若呼吸停止,或出现“叹息样”微弱呼吸(类似临终前的喘息),均视为呼吸异常。

三是无颈动脉搏动。用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喉结旁2厘米处的颈动脉,感受是否有搏动。

这三个信号同时出现,即可判定为心脏骤停,必须立即启动急救。需要注意的是,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场景——家中、办公室、公共场所,患者可能之前无心脏病史,诱因包括冠心病、触电、溺水、严重创伤等,但无论原因如何,急救方法一致。

三、心脏骤停抢救“黄金时速”

心脏骤停的急救遵循“生存链”原则,包括“识别求救 — 心肺复苏—除颤—专业救治”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步:快速呼救,启动应急系统

发现有人倒地,确认现场安全(如远离漏电、火灾等危险)后,立即拍打患者并呼喊。若无意识,马上让周围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告知地点、事件等,同时让他人寻找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记住:在等待专业救援的同时,必须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只呼救不施救”会错失最佳时机。

第二步:心肺复苏,维持基础循环

心肺复苏的核心是通过胸外按压模拟心脏跳动,为大脑和心脏提供少量含氧血液。即使没有医学背景,掌握以下技巧也能有效实施:

胸外按压的位置:解开患者衣领和腰带,仰卧在坚硬平面(地面或硬板床)上,双手交叉重叠(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男性可直接定位乳头连线,女性需调整至胸骨中下段)。

按压姿势:身体前倾,双臂伸直,用腰部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厘米(约成年人手掌宽度),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确保血液回流。

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节奏类似歌曲《小苹果》的节拍(每分钟约110拍),避免过快或过慢。

若具备急救能力,可在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对于未经训练的普通人,国际指南建议“只做胸外按压”,无需人工呼吸,持续按压直至专业人员到达,单纯按压也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第三步:AED 除颤,重启心脏节律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设备,能自动识别心脏骤停患者的心律,若为可除颤心律(如心室颤动),会通过电击恢复心脏正常跳动。它的操作简单到 “傻瓜式”,只需按照语音提示一步步进行即可。

细节决定成败。心肺复苏有很多技巧,建议大家平时多学习、练习,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或可挽救家人或他人生命。

四、预防心脏骤停,从源头降低风险

虽然心脏骤停突发难以预测,但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发生概率:

(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功能,避免擅自停药。

曾发生过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需评估是否植入心脏除颤器(ICD),这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手段。

(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过量饮酒诱发心律失常,两者均为心脏骤停的重要诱因。

2、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肌功能,但避免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尤其未热身时)。

3、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控制体重(BMI 维持在18.5-24),避免肥胖引发的心血管负担。

五、急救后的“生命延续”

当急救人员到达后,需向其清晰说明患者倒地时间、开始CPR的时间、AED使用次数及除颤结果。专业人员会通过心电图、药物等进一步救治,后续可能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接受低温治疗(保护大脑)、病因排查等。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急救成功,心脏骤停患者仍需长期随访,排查潜在病因(如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并接受心脏康复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心脏骤停的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对普通人勇气与知识的考验。从识别信号到实施CPR,从使用AED到配合专业救援,每个环节都可能决定生命的走向。记住:在关键时刻,你的一个动作、一次按压,或许就能为他人赢得重生的机会。正如急救培训中常说的一句话:“你不必是医生,但你可以成为拯救生命的人。”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