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识别与急救应对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杨霈龙2025-07-23 19:04:47
媒体报道,某地铁站内,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身旁乘客立即上前查看——他无意识、无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幸好有护士路过,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配合随后赶到的急救人员使用AED除颤,最终挽救了生命。
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抢救,生存率就下降 7%-10%,超过10分钟几乎难以存活。了解心脏骤停的识别信号、掌握应急处理技巧,或许在关键时刻能成为他人的“生命摆渡人”。
一、心脏骤停——身体发出的“终极警报”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大脑和重要器官因缺氧而迅速受损的致命性急症。与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不同,后者是血管堵塞导致心肌缺血,而心脏骤停是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的 “突然罢工”,若不及时干预,4-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二、识别心脏骤停的“三联征”
及时识别心脏骤停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是无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如“您怎么了?”),若毫无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
二是无呼吸或呼吸异常。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息。若呼吸停止,或出现“叹息样”微弱呼吸(类似临终前的喘息),均视为呼吸异常。
三是无颈动脉搏动。用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喉结旁2厘米处的颈动脉,感受是否有搏动。
这三个信号同时出现,即可判定为心脏骤停,必须立即启动急救。需要注意的是,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场景——家中、办公室、公共场所,患者可能之前无心脏病史,诱因包括冠心病、触电、溺水、严重创伤等,但无论原因如何,急救方法一致。
三、心脏骤停抢救“黄金时速”
心脏骤停的急救遵循“生存链”原则,包括“识别求救 — 心肺复苏—除颤—专业救治”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步:快速呼救,启动应急系统
发现有人倒地,确认现场安全(如远离漏电、火灾等危险)后,立即拍打患者并呼喊。若无意识,马上让周围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告知地点、事件等,同时让他人寻找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记住:在等待专业救援的同时,必须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只呼救不施救”会错失最佳时机。
第二步:心肺复苏,维持基础循环
心肺复苏的核心是通过胸外按压模拟心脏跳动,为大脑和心脏提供少量含氧血液。即使没有医学背景,掌握以下技巧也能有效实施:
胸外按压的位置:解开患者衣领和腰带,仰卧在坚硬平面(地面或硬板床)上,双手交叉重叠(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男性可直接定位乳头连线,女性需调整至胸骨中下段)。
按压姿势:身体前倾,双臂伸直,用腰部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厘米(约成年人手掌宽度),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确保血液回流。
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节奏类似歌曲《小苹果》的节拍(每分钟约110拍),避免过快或过慢。
若具备急救能力,可在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对于未经训练的普通人,国际指南建议“只做胸外按压”,无需人工呼吸,持续按压直至专业人员到达,单纯按压也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第三步:AED 除颤,重启心脏节律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设备,能自动识别心脏骤停患者的心律,若为可除颤心律(如心室颤动),会通过电击恢复心脏正常跳动。它的操作简单到 “傻瓜式”,只需按照语音提示一步步进行即可。
细节决定成败。心肺复苏有很多技巧,建议大家平时多学习、练习,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或可挽救家人或他人生命。
四、预防心脏骤停,从源头降低风险
虽然心脏骤停突发难以预测,但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发生概率:
(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功能,避免擅自停药。
曾发生过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需评估是否植入心脏除颤器(ICD),这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手段。
(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过量饮酒诱发心律失常,两者均为心脏骤停的重要诱因。
2、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肌功能,但避免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尤其未热身时)。
3、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控制体重(BMI 维持在18.5-24),避免肥胖引发的心血管负担。
五、急救后的“生命延续”
当急救人员到达后,需向其清晰说明患者倒地时间、开始CPR的时间、AED使用次数及除颤结果。专业人员会通过心电图、药物等进一步救治,后续可能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接受低温治疗(保护大脑)、病因排查等。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急救成功,心脏骤停患者仍需长期随访,排查潜在病因(如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并接受心脏康复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心脏骤停的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对普通人勇气与知识的考验。从识别信号到实施CPR,从使用AED到配合专业救援,每个环节都可能决定生命的走向。记住:在关键时刻,你的一个动作、一次按压,或许就能为他人赢得重生的机会。正如急救培训中常说的一句话:“你不必是医生,但你可以成为拯救生命的人。”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