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 | 立足创新推动海南低空经济“高飞”

海南日报2025-07-23 08:57:28

低空经济是以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目前,低空领域以3000米以下非管空域为主,覆盖商用直升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从核心装备制造到多元化应用场景,覆盖的产业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多行业多元化应用场景等领域。乘着自贸港建设东风,海南低空经济应凭借区域、政策等多重优势,加大产业布局,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三亚崖州区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物种展示区,科技人员操控无人机对野生稻进行精准施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海南发展低空经济的机遇

政策优势突出。海南作为我国最早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地区之一,叠加自贸港“零关税”、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例如,海南发布的《海南省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建成9个通用机场、500个起降场,划设300条低空航线,并推出财税补贴、场景拓展等18条具体措施,目标在于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省份。

地理气候条件优异。海南拥有几乎全年可飞的气候优势,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成效显著,全年适飞天数居全国前列,为低空旅游、物流等场景提供了稳定的运行环境。同时,海南作为海岛省份,海洋资源丰富,有利于拓展“低空+海洋”应用场景,如海上石油服务、深海监测、跨海无人机物流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航线网络领先布局。海南正加速构建“三纵三横三出岛”低空航线主干网,覆盖文旅、物流、应急等多领域需求,优先布局在旅游景区、物流枢纽等关键区域。通信导航设施也实现了低空飞行活动监管全覆盖,为高密度、高频次飞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多元应用场景推动产业融合。海南低空经济已形成丰富业态,涵盖低空旅游、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重点场景。例如,顺丰无人机实现跨琼州海峡3小时快送,三亚开通直升机观光线路,跳伞飞行架次全国领先。此外,海南积极推动“低空+科技”融合,试点eVTOL载人航线、元宇宙+旅游等创新模式,拓宽了产业边界,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具备区位优势与国际化潜力。海南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无人机产业集群,同时靠近东盟市场,借助自贸港免签政策,可吸引国际技术、资本和人才聚集海南,打造全球低空经济供需链和创新中心。例如,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落地三亚,计划未来三年推动100个标志性场景落地,孵化50家独角兽企业,进一步强化海南的枢纽地位。

机遇与挑战并存,推动海南低空经济开放创新,还需弥补以下不足:比如,基础设施不足,制约规模化发展;产业链薄弱,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政策法规与空域管理待完善;商业模式单一盈利难;人才与技术创新短板突出等。

探索海南低空经济开放创新路径

以“低空经济+旅游”为突破口,打造沉浸式文旅新标杆。构建起“场景革新—消费升级—生态培育”三维战略框架:第一维度,以“天穹瞰岛”计划重塑旅游体验,搭建覆盖全岛的“数字孪生飞行平台”,游客可借助VR眼镜在虚拟琼州海峡中驾驶eVTOL,同步解锁天涯海角、五指山雨林等景点的AR实景导航,形成“云上飞行—实景打卡—数字收藏”的消费链闭环。第二维度,打造全链路数字化消费体系,建立“低空观光+云端消费”的复合业态,开发“低空经济数字护照”系统,集成飞行里程兑换、免税商品空投及旅游产品盲盒抽奖功能,实现“虚拟试飞—航线预订—衍生消费”的价值闭环。第三维度,构建亲子科普产业生态,打造“上天入海”主题研学矩阵,比如依托南繁基地,构建“基因编辑实验室+低空观测站”的立体科普场景,开发AR增强现实研学手册,将崖州古城遗址转化为可触控的“空中历史课堂”;在赛事运营策略方面,创立“海岛杯”青少年无人机创新大赛等品牌,并联动低空观光航线开发“竞赛+观光”组合产品,形成“寓教于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低空经济驱动多产业融合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依托低空经济创新引擎,加速推进我省物流、农业、海洋等核心产业智能化升级。一是在物流领域推动无人机跨境物流管理办法落地,规划免税品无人机走廊及跨海冷链枢纽,配套跨境运输补贴机制;二是针对农业现代化,将无人机植保纳入农机补贴,并制定作业标准,设立“低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创新“田间无人机驿站”与碳汇挂钩的生态补偿模式;三是在海洋经济方面,编制低空航行细则,试点深海监测无人机认证,加速三亚—湛江空铁联运接驳体系及海上充电网络建设;持续完善低空经济发展相关规定,建立省级产业联盟与技术转化平台,完善安全应急体系与风险防控机制,通过“政策引领—基建先行—技术攻坚—生态协同”的全链条设计,形成陆海空立体联动的低空经济创新生态,为自贸港产业升级注入系统性驱动力。

立足区位优势与制度创新,打造低空经济国际合作枢纽。一是推动国际标准互认,联合东盟国家共建“低空经济走廊”,率先制定跨境eVTOL适航认证、无人机物流数据互通等区域性规则,探索中欧、RCEP框架下的低空技术标准协同机制;二是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在已建立的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基础上,探索设立“国际低空经济合作示范区”,引入空客、波音等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试点“保税维修+跨境租赁”新型航空服务贸易,联合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贸港开展“低空旅游护照”互认计划;三是深化跨境场景创新,开通三亚至东南亚城市的低空观光航线,与香港合作开展琼州海峡无人机跨境冷链物流试点,联合国际组织设立“热带低空应急救援协作网络”。通过“规则对接—产业协同—场景联通—制度突破”四维发力,将海南打造成为全球低空经济国际合作先行示范区。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研究成果)

作者: 陈晓昕
责任编辑: 符金花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