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交通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生产自救……中共崖县县委带领人民与日寇抗争
海南日报2025-07-23 08:23:51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三亚市崖州区的梅山一带,曾镌刻下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日史诗。推开梅山革命史馆大门,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有力的文字……将人们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
“在这片浸透鲜血的热土上,梅山儿女用赤诚与无畏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在梅山革命史馆负责人孙世庆深情讲述中,参观者仿佛看到梅山儿女挥舞大刀、端起钢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壮烈场景。
三亚市梅山革命史馆馆陈记载了中共崖县县委带领人民抗击日寇的历史。图为该馆负责人孙世庆正在进行讲解。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势如破竹:
抗日烽火速燎原
梅山这方革命老区,背靠青山、面朝大海,守着三亚到乐东的交通要道,是崖县革命最热闹的地方;而角头村,正是点燃崖县抗日火种的地方。
1936年冬天,中共琼崖特委派刘秋菊、林茂松到崖县重建党组织。他们看中了角头村背山面海、能攻能退的地形,搭起间小茅房,假装酿酒谋生,悄悄干起了革命。就在这儿,梅山党组织扎下了根,革命根据地也慢慢发展了起来。
“刘秋菊、林茂松和当地党员黎茂萱、何赤一起,走村串户宣传抗日,还办起夜校教大家学文化、明事理,着手拉起抗日队伍。”孙世庆说,陈英才、何赤、黎茂萱这些党员,还在梅东、长山、梅西、角头等村物色好苗子,孙维青、黎光宗等一批热血青年火线入党。
1937年初,梅山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梅东村党支部成立了。它就像一粒火星,在梅山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火苗。1938年秋,中共崖县委员会在崖城建立,叶云夫担任县委书记,从此崖县有了集中统一的党的领导机关。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崖县落入敌手。中共崖县县委以梅山为根基,带着全县人民与日寇抗争。“梅山地形山高林密,海陆都能走,打不过就躲,瞅准了就打,再加上老百姓一心向着党,简直是游击战的天然战场。”孙世庆说。
为了跟琼崖特委联系上、指挥全县抗日,崖县县委把土地革命时期的海上交通线重新用了起来——从红塘、保港出发,经梅山角头、望楼港、球尾灶、莺歌海,一直到双沟、岭头,直通特委。还新辟了两条陆地线路:一条从梅山桔棵、中灶、望楼港,经新村、新丰、老孙园到七寒头坡,跟西南临委对接;另一条从梅山桔棵,经山脚、抱笋、草岭、红五、山公穴、翁公头,也能到七寒头坡。1943年昌感崖联合县委成立后,又加了一条水陆线,从东方感城、岭头、新村、黑山、莺歌海、望楼港、乐罗、角头,直抵梅山青岭。
“这些交通线上的联络站,就像革命的毛细血管。”孙世庆感慨道,“交通员们提着脑袋干活,闯过敌人一道又一道封锁线,把消息送出去、把命令传回来。有了这些线,崖县的抗日斗争就像加满了油的战车,在上级指挥下越打越猛。”
在县委领导下,梅山抗日根据地范围逐步扩大,东边到了崖一区的崖城、白超、力村,西边抵到崖五区的莺歌海、佛罗、土伦、响水,抗日的烽火越烧越旺。
民心凝聚:
政权引领抗顽敌
1939年2月,日寇的铁蹄踏破榆林、三亚和崖县县城(今崖城),随即对梅山革命根据地展开疯狂的“扫荡”与“围剿”。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中共崖县县委果断决策,指示梅东党支部书记孙珠江将“梅仿抗战团”与“打猎会”整编为“梅山抗日游击队”,如同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随着1940年5月青年抗日救国会的成立,以及次年妇女救国会、民兵和儿童团等抗日组织的相继组建,梅山大地上的抗日力量愈发壮大。
1942年6月,一面鲜艳的旗帜在梅山高高飘扬——崖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经过民主推选,孙惠公众望所归出任乡长,黎光宗、孙家琪担任副乡长。这个新生政权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梅山人民的抗战之路。
在中共崖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民主政府迅速展开三大重点工作:组织武装力量奋勇抗击来犯之敌;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组建帮耕队为烈军属排忧解难;广泛发动各阶层群众,构筑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这些举措让饱受战火摧残的梅山大地持续增强斗争底气。
然而,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日寇与国民党顽固派沆瀣一气,在军事镇压的同时实施严酷的经济封锁,加上反动分子的不断骚扰,梅山军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日寇在短短6公里范围内就设立了3个据点,但梅山人民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顽强抗争:妻子送丈夫、兄长送弟弟、父母送儿女上战场;群众自制火药、纺纱织布、煮海为盐……”孙世庆说。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梅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系列突破:他们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信设施,巧妙实施减租减息政策,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工作。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成功铲除了汉奸黎亚四、黎光选父子,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正如孙世庆所说:“梅山党组织坚如磐石,梅山人民英勇无畏,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
全民抗战:
赤诚之心照汗青
在梅山的抗战史诗里,大生产运动闪耀着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智慧光芒。1942年春天,日寇与国民党顽固派狼狈为奸,在军事“扫荡”的硝烟中又筑起经济封锁的铁壁,将梅山军民逼入绝境。前线将士的粮草供应几近断绝,根据地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
危急时刻,中共崖县县委吹响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号角。党组织带领群众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琼崖特委的具体指导下,掀起了一场生产自救运动。田间地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村前屋后,处处回荡着“开荒种粮为前线”的激昂口号。
“当时提出‘寸土不荒’的战斗口号。党员带头,青抗会、妇救会和民兵组成抢耕队,白天躲避敌人扫荡,夜里就着月光抢种抢收。收割的粮食要及时藏进山洞,就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战斗。”孙世庆说。
一首质朴的劳动歌谣道出了当时的情景:“大嫂小妹齐上阵,织布纺线到三更;开荒种地不怕苦,前线将士等粮饷。”在这歌声鼓舞下,梅山群众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垦出800多亩荒地。棉花地里银浪翻滚,番薯田里绿意盎然,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获,滋养着前线将士的钢铁身躯。
与此同时,一场深刻的土地变革正在梅山展开。抗日民主政府推行“二五减租”政策,孙惠公等率先垂范,主动为佃农减租减息。这场变革如春风化雨,让贫苦农民第一次挺直了腰杆,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最动人的是梅山人民的无私奉献。“有人拆下嫁妆上的银饰,有人献出积攒半辈子的银元,没有钱的乡亲就上山砍柴换钱捐献。”孙世庆说。正是这样的人民,用箩筐扁担支撑起了抗日前线,用纺车织机编织着胜利的希望。
“可以说,正是有了梅山人民这份无私的支持和巨大的帮助,中共崖县县委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带领全县人民持续深入开展抗日斗争,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迎来了抗日斗争的伟大胜利。”孙世庆充满敬意地说。
(海南日报三亚7月22日电)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