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疝”小而不为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手术室主管护理师 陈春松2025-07-22 18:50:41
当新手爸妈发现宝宝腹股沟鼓起一个“小包”,哭闹时变大、安静时消失,往往会误以为是“调皮导致的磕碰”而忽视。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包”,可能是小儿疝气发出的健康警报。作为儿童常见外科疾病,疝气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坏死等严重后果。了解小儿疝气的真相,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一、小儿疝气——那些藏在身体里的“漏洞”
小儿疝气并非“气”,而是腹腔内的器官(多为小肠、网膜)通过腹壁的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的包块。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最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占90%以上),其次是脐疝,少数为先天性膈疝。
(一)腹股沟疝的典型表现
1、位置:单侧或双侧腹股沟区(大腿根与腹部交界处)出现椭圆形包块,男孩可坠入阴囊,使阴囊一侧肿大。
2、特性:安静或平躺时包块缩小甚至消失,哭闹、咳嗽、排便时因腹压增加而明显突出,触摸时有“咕噜”感。
3、伴随症状:多数宝宝无疼痛,但疝内容物突出后若无法回纳(嵌顿),会出现哭闹不安、呕吐、拒奶等表现。
(二)脐疝的识别要点
肚脐部位凸起一个圆形包块,直径多为1-3厘米,哭闹时膨出明显,用手轻压可回纳,有时能听到“气过水声”。
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常见,因脐环未闭合所致,多数随年龄增长可自愈。
二、为什么宝宝会得疝气?
小儿疝气的根源是腹壁存在“先天薄弱点”,再加上后天腹压增加的“推力”,共同导致了包块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是主因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男孩的睾丸从腹腔下降到阴囊时,会带动腹膜形成一个“鞘状突”,正常情况下这个通道会在出生前闭合。若闭合不全,就会留下一个潜在的“通道”,腹腔内的器官容易通过这里突出,形成腹股沟疝——这也是男孩疝气发生率是女孩5-10倍的原因。女孩虽无睾丸下降过程,但腹壁发育薄弱也可能出现类似通道。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因发育不成熟,鞘状突闭合概率更低,疝气发生率可达30%,是足月儿的10倍。此外,先天性腹壁肌肉发育不良、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的宝宝,疝气风险也显著增加。
(二)后天因素是诱因
腹压长期或突然增高,会“推”着腹腔器官从薄弱处突出。宝宝常见的诱因包括:
1、频繁剧烈哭闹:新生儿每日哭闹超3小时,疝气发生率增加2倍;
2、慢性便秘:排便时用力屏气,腹压持续升高;
3、反复咳嗽:呼吸道感染导致长期咳嗽,冲击腹壁薄弱点;
4、排尿困难:包茎、尿道狭窄等问题使排尿用力,间接增加腹压。
三、小儿疝气的潜在危害
多数疝气平时“时隐时现”,不会让宝宝感到疼痛,这让很多家长抱有“等长大就好了”的侥幸心理。但疝气最大的危险在于“嵌顿”——突出的器官被卡住无法回纳,就像手指被戒指卡住导致缺血,后果可能致命。
嵌顿疝的紧急信号:包块突然增大、变硬,无法用手推回;宝宝剧烈哭闹、烦躁不安,拒绝触摸患处;伴随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肠梗阻表现);晚期可能出现发热、精神萎靡、局部皮肤发红发紫。
嵌顿超过4小时,突出的肠管就可能因缺血坏死,毒素吸收后引发全身感染,甚至休克。临床数据显示,约10%-15%的腹股沟疝会发生嵌顿,其中新生儿嵌顿疝肠坏死发生率高达20%。而脐疝虽嵌顿少见,但直径超过2厘米且2岁后未闭合者,可能影响腹壁发育,导致终身腹壁薄弱。
四、手术是小儿疝气唯一根治手段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太小经不起手术”,试图通过“疝气带”“偏方” 等保守治疗。但医学证实,除少数脐疝可自愈外,腹股沟疝无法通过非手术方式根治,拖延反而会增加嵌顿风险。
(一)不同疝气的治疗原则
1、腹股沟疝:确诊后建议尽早手术(6个月后即可进行),尤其是频繁突出、曾发生嵌顿的宝宝。手术方式为“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将未闭合的鞘状突结扎,阻断器官突出的通道。现代微创手术创伤小(切口仅0.5厘米),术后6-8小时即可进食,1-2天就能出院,复发率低于1%。
2、脐疝:直径<1厘米的脐疝,多数在2岁内自行闭合,无需手术;直径>2厘米或2岁后仍未闭合者,需手术修补脐环。若发生嵌顿(罕见),需紧急手术。
(二)手术的常见疑问
1、麻醉对宝宝大脑有影响吗?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短时间(30分钟内)全麻会影响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正规医院的麻醉技术可确保安全。
2、早产儿能手术吗?体重达2.5公斤、生命体征稳定的早产儿,可耐受手术,避免嵌顿风险。
3、术后需要卧床多久?微创手术后无需严格卧床,宝宝可正常活动,但1个月内避免剧烈哭闹和便秘。
五、如何预防疝气?
虽然先天因素无法改变,但家长可通过减少后天腹压增高的诱因,降低疝气发生或加重的风险。
(一)科学护理,避免腹压骤增
1、哭闹管理:及时安抚宝宝,避免长时间剧烈哭闹(每次超过15分钟需排查饥饿、尿不湿、疼痛等原因)。
2、排便通畅:6个月以上宝宝及时添加辅食,增加膳食纤维(如西梅泥、火龙果),便秘时用开塞露轻柔通便,避免用力排便。
3、呼吸道保护:及时治疗感冒、肺炎等引起咳嗽的疾病,咳嗽时轻按宝宝腹部减少冲击。
(二)高危宝宝的重点防护
1、早产儿:出生后定期检查腹股沟区,更换尿布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按压腹部。
2、有疝气家族史的宝宝:父母或兄弟姐妹患疝气者,需在洗澡、换衣时留意腹股沟和脐部是否有包块。
3、肥胖宝宝:控制体重增长速度,过度肥胖会增加腹壁压力,诱发疝气。
六、小儿疝气术后护理要点
(一)伤口护理。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术后3天内避免洗澡,可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饮食调整。术后6-8小时恢复正常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母乳、配方奶、鸡蛋羹)促进愈合。
(三)活动管理。术后1周内避免宝宝长时间站立、跑跳,防止腹压过高影响伤口愈合。
(三)这些误区,家长一定要避开:
1、用疝气带能压好疝气:疝气带仅能暂时阻止包块突出,长期使用会压迫精索血管,导致睾丸发育不良,反而增加手术难度。
2、等孩子大了再手术更安全:嵌顿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早期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3、脐疝可以用硬币压住:硬币未经消毒可能引发感染,且无法促进脐环闭合,反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4、疝气不疼就不用管:无症状不代表无风险,隐匿性嵌顿可能在睡眠中发生,危及生命。
记住,小儿疝气虽常见,但绝不是“小问题”——及时手术能彻底解决隐患,让宝宝在奔跑嬉笑时,不再被身体里的“漏洞”威胁。毕竟,健康无小事,勿以“疝”小而不为。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