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高温的隐形威胁:“热射病”的科学防控策略

健康科普2025-07-22 16:44:55

随着夏季气温的持续攀升,高温环境不仅造成人体不适,更潜藏着一种致命性健康风险——热射病。

这一疾病从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的“中暍”“暑厥”,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急危重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掌握其发病机制、识别早期症状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已成为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的必要课题。

一、解析“高温杀手”的致命机制

热射病与普通中暑存在本质差异。当人体核心温度超过40℃时,一系列致命的生理级联反应将被激活: 

41℃时,脑组织中的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42℃时,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全身性出血倾向; 

43℃时,心肌细胞溶解引发心功能衰竭。

高风险人群的识别:

1、经典型热射病的高发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群、婴幼儿及慢性疾病患者,多因高温高湿环境(如未使用空调)诱发,其死亡率可达60% - 80%。这类人群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弱,且受基础疾病影响,对高温的耐受性显著降低。以心脏病患者为例,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长时间暴露,机体散热受阻,热量持续蓄积,最终可能发展为热射病。

2、“过度劳累型”:劳力型热射病的高发人群包括建筑工人、运动员、军人及快递员等。这些个体在高温环境中进行高强度作业或运动时,病情往往迅速恶化,且死亡率较高。例如,某建筑工人在烈日下长时间工作,导致大量出汗,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流失,同时体内热量过度积累,无法有效散发,致使体温急剧上升,最终引发热射病。 l

预警信号——“灼、晃、晕、乱”四字诀: 

灼:感觉体内向外散发灼热感; 

晃:极度疲劳,步态不稳,如同醉酒; 

晕:出现头晕、意识模糊,甚至抽搐; 

乱:面色异常(潮红或苍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身体已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予以高度重视。

二、生死竞速——“黄金半小时”救命法则

时间至关重要!热射病救治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将增加10%。核心目标是在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8.9℃以下(两小时内降至38.5℃以下)。l

紧急施救六步法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适用于非专业人员):

按压人中、外涂清凉药物、服用中草药等传统方法不能替代物理降温措施; 降温过程需保证迅速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直至体温恢复正常或医疗人员到达。

三、未雨绸缪——构建热射病预防体系

预防是应对热射病的核心策略,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科学的预防体系包含三个关键要素:热适应训练、环境与行为调节以及应急保障。

(一)热适应训练: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循序渐进地增加热环境下的活动量(建议持续10-14天),可有效提高机体的耐热性。这一训练对户外作业人员、运动人员、军事训练者等群体尤为重要。通过系统的热适应训练,人体能够逐步建立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增强耐热能力,从而显著降低热射病的发生概率。

(二)环境与行为干预措施:

1. 户外作业与运动防护: 根据"两头作业、中间休息"的指导原则,建议在10:00至16:00期间暂停高强度活动,同时每60分钟需摄入500-1000ml电解质补充液。在气温峰值时段,应严格控制户外活动时长,特别是要规避剧烈体力消耗。通过适时补充电解质溶液,能够显著降低因过度排汗引发的脱水及电解质失衡风险。

2. 特殊人群防护策略: 针对独居长者、婴幼儿群体,严禁将其单独置于密闭车辆内;社区层面应构建高温预警巡查体系;慢性病患者在极端高温天气下需限制外出频率。这些易感人群的体温调节机制和耐热性相对较差,必须实施重点防护。社区可通过建立高温巡查制度,及时识别并救助可能面临热应激的居民。

▶ 老年/儿童/慢性病患者 —— "三查三防"

环境监测:使用室内温湿度计(超过32℃立即启用空调设备)

体征检测:应用指脉氧仪(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发出预警)

药物管理:注意降压药、利尿剂等可能加剧中暑风险的药物

人员监护:确保独居老人每日与家属保持联系

空间安全:严禁将儿童留置车内(环境温度30℃时,车厢10分钟内可达41℃) 症状应对: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实施降温

3. 环境参数监测:重视"热指数"指标。当热指数超过33℃时,必须中止高强度户外活动。

(三)应急物资储备:在居家及工作场所应配备温湿度监测仪、体温测量设备、指脉氧仪、防暑药品(如口服补液盐)及简易降温装置(喷雾器、风扇)。这些应急物资可在热射病发生时,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处置,为后续专业救治争取关键时间窗口。

当您读完本文,不妨立即行动起来:给父母家装好温湿度计,在运动包里放两包口服补液盐,教会孩子急救六步法。每一次科学降温都是对生命的致敬,每一份预防意识都在改写生死结局。

作者: 琼海市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治医师 黎陛上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