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聚焦琼籍南侨机工群体纪录片《南海之光(海南篇)》首映式举行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7月20日消息(记者 杜倬荷 实习生 王茜茜 秦卓妍)2025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0日,由海南中土大视野投资有限公司与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联合出品的首部聚焦琼籍南侨机工群体纪录片《南海之光(海南篇)》首映式在海南师范大学举办。

7月20日,《南海之光(海南篇)》纪录片首映式在海口举行。海南师范大学供图

银幕亮起,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抗日战争烽火中,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前仆后继驰援祖国。他们以血肉之躯守护滇缅公路这条“抗战输血管道”,运输战略物资逾50万吨,谱写了华侨史上最壮烈的爱国史诗。其中,琼籍南侨机工人数超过800人,牺牲者逾400人。

该纪录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实地拍摄,生动再现了海南籍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事迹。

此次拍摄的三集,主要反映了王文松、李月美、王云峰三个人物。他们放弃南洋的优渥生活,跨越重洋,驾驶着汽车在滇缅公路上穿梭,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大量的物资与补给,用鲜血和生命在滇缅公路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首映式现场。记者 杜倬荷 摄

据了解,该纪录片主创团队由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师生组建。团队历时半年,深入滇缅公路,辗转海南、云南、福建、安徽多地,寻访记录多位南侨机工后人及历史亲历者,抢救性记录留存宝贵的一手口述史料。纪录片通过珍贵档案解密、专家深度解读以及后代寻根溯源,多维度、立体化还原了琼侨机工“为国守土”的悲壮历史与赤子情怀。

据介绍,该片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以“家国同构”的独特视角缝合历史断层,让抗战期间奋战在滇缅公路上的琼崖面孔重焕时代光芒,生动诠释了南侨机工精神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华侨文化认同中的核心价值。纪录片展现的“不畏牺牲、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奋斗品格,正是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汲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现场,多位省侨办代表、南侨机工后代代表、历史研究专家学者、国家海南商会或会馆的负责人一同观看了首映式。

“最早接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任务时,我其实不是特别了解南侨机工这个群体,但随着深入创作之后,便常常被这个特殊的群体所感动。”《南海之光(海南篇)》总导演、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高广元谈到,希望在新时代通过创新的视角,赋予南侨机工不畏牺牲、共赴国难的精神以新的含义,并将其传递给更多人。

“从写剧本到采访,再到后期制作,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接受思政教育、接受精神洗礼的一个过程。”总策划、总监制、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院长卿志军说道,“海南师范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立足海南,挖掘海南历史文化,讲好海南故事,让世界看得到,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首映式现场。记者 杜倬荷 摄

现场观众们也纷纷被纪录片中南侨机工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不禁热泪盈眶。“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南侨机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场的一位观众说道。还有观众表示,通过观看纪录片,更加明白了和平的珍贵,要珍惜当下,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南海之光(海南篇)》总策划、总制片人、海南中土大视野公司董事长唐丽英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传承和宣扬琼籍南侨机工群体的奋斗精神,通过此次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同时,将通过琼剧、电影、诗歌、散文等不同形式讲述琼籍南侨机工群体的故事。

此外,当天下午还举办了《南海之光》文化价值与南侨机工国际传播创新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纪录片的史学价值、艺术突破、南侨机工的精神传承及如何创新性开展南侨机工的国际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责任编辑: 周玉敏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