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智库·市县观察 | 保亭红毛丹:从“山货”到“国际IP” 这颗红果凭什么?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2025-07-19 19:50:33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胡丽齐
“这趟不仅体验了黎锦编织技艺,还品尝到了清甜多汁的红毛丹,带回去的不只是果子,更是保亭的味道和故事。”近日,福建游客钟女士踏上了返程的飞机,在她的行李箱里,除了黎锦文创产品,还塞满了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丹基地摘下的红毛丹,以及印有“红丹丹”IP的冰箱贴和钩织玩偶。
“红丹丹”IP文创产品全新登场丰收节,5大品类12款创意冰箱贴及钩织玩偶被争相抢购。受访者供图
红毛丹,又名毛荔枝,素有“热带果王”之称,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保亭凭借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成为红毛丹的核心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红毛丹之乡”。如今,这里的红毛丹年产值超5.5亿元,早已从单纯的农产品,蜕变为支撑当地经济的“甜蜜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在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落地建设的重要节点,保亭顺势推出“中欧红丹丹”全新形象,进一步强化“红丹丹”IP品牌在中外文化交流、绿色经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红丹丹”IP形象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与创新设计。
从“山货”到“尖货”,再到跨越国界的文化IP,保亭红毛丹的产业故事还在续写。这颗“毛绒绒”的“金果果”是如何完成从普通农产品到区域特色品牌的跃升,又将在产业链延伸、价值深挖的道路上持续突破,让“甜蜜产业”的故事传得更远、更动人?
从“尝鲜”到“打卡”
红毛丹农文旅融合点燃保亭暑期热
“老师,红毛丹的种子能种出小树苗吗?”在七仙岭全球热带水果博览中心,学生张墨冉举着刚摘下的红毛丹追着农技员问道。保亭的热带水果研学之旅中,孩子们通过实地观察、生态实践、创意手作等方式系统认识热带果树、水果,让暑假充实又有趣。
红毛丹摊位前,选购的游客排起长队。受访者供图
研学基地的热闹只是保亭红毛丹农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上一周,2025年保亭红毛丹火红丰收季在火红丰收一条街火热启幕:农户们摊位前,尝鲜、试吃的游客排起长队;黎族阿哥阿妹载歌载舞,将丰收的喜悦融入曲调;“红丹丹”IP文创产品全新登场,5大品类12款创意冰箱贴及钩织玩偶被争相抢购……一场集水果盛宴、文化体验、趣味互动于一体的夏日狂欢在保亭激情上演。
在文创区的“红丹丹”IP产品前,来自海口的游客陈女士正忙着集章。她手中的打卡手册印着红毛丹IP形象,集齐6个章能兑换限定文创。“第一次吃到红毛丹口味的冰淇淋,鲜甜可口,还有这些‘红丹丹’文创让人忍不住想要带回家,太可爱了!”
美食区里,“红毛丹啵啵杯”“老盐红毛丹”成了打卡热选,吸引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发圈,“潮玩保亭”成了社交平台热词。“每年夏天我都会来保亭避暑,这里的红毛丹清甜多汁,是亲朋好友最期待的保亭特产。”来自重庆的刘女士兴奋地分享道。
2025年保亭红毛丹火红丰收季在火红丰收一条街火热启幕。受访者供图
红毛丹的“潮玩保亭”热度还在持续发酵。以“红动保亭 丹享健康”为主题的2025年大地流彩·海南和美乡村椰乡农耕健康跑(保亭站),将于7月26日在响水镇合口村鸣枪开跑,不少家庭与跑步爱好者已抢先锁定名额。“现在正是红毛丹挂满枝头的时节,既能在满目青翠的雨林风光里畅快奔跑,感受运动的活力,赛后还能带着孩子钻进果园,亲手摘下清甜的红毛丹,想想都觉得惬意!”报名了3公里亲子跑项目的陵水市民王先生,提起暑期计划,满怀期待。
2016年,“保亭红毛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21年被评为“保亭柒鲜”之首;2022年纳入农业农村部精品农业品牌培育计划,2025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保亭红毛丹不仅在本地打响了特色品牌,还逐步向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大城市拓展市场。
从“烂在地里”到“不愁销路”
品质是红毛丹火遍全国的密码
为何保亭的红毛丹如此受市场青睐?
“当然是我们的果品质好了,果实饱满圆润,肉质脆爽,口感清甜,让人回味无穷!”加茂镇种植户黄雪香熟练地采摘红毛丹,笑意写满脸庞。她告诉记者,以前一斤卖两三块还愁销,现在一到红毛丹上市的季节,收购商追着下单,红毛丹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保亭红毛丹种植户在筛果。保亭融媒体中心供图
品质升级是破局的关键。1960年从马来西亚引种成功后,保亭联合科研机构持续攻关,育成保研5号、6号、7号等优良品种。其中“保研7号”因果实饱满、肉质脆甜、高产稳产,成为市场宠儿。目前,保亭全县原有产能低的红毛丹品种已基本完成换冠改良,新优品种全面覆盖,极大地提高了红毛丹的产量和品质。
“县里经常组织培训,专家直接到果地里教我们科学施肥、控产提质,只有果子品质上去了,才能撑起这么火的品牌。”在三道镇种植300亩红毛丹的林梦胜感慨道。他的基地不仅果子畅销,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标准化种植才能让好的品种结出‘好果子’。”保亭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良介绍,近年来,保亭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让红毛丹从“本地鲜”变身“全国俏”。“去年,红毛丹刚上市时,销售单价为10-18元/斤,较2023年同期上涨2-4元/斤,市场价值稳步提升。”
此外,在保亭,农旅文深度融合还让果园变“研学采摘基地”,让果农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红毛丹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如今,保亭红毛丹种植面积达5.1万亩,总产量3.22万吨,总产值突破5.8亿元,惠及6600余户农民,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农业经济的高效增长点。从“山货”到“尖货”,这颗小红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从传统农业到“潮玩IP”
其核心驱动力引发关注
从传统农业到文旅盛宴,保亭红毛丹的蜕变,生动诠释了特色农产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这颗热带果实如何完成从餐桌美味到文化符号的跨越?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值得探究。
保亭红毛丹上市。受访者供图
“保亭红毛丹能升级为文化IP,源于市场需求牵引、文化赋能激活、政府规划推动三重力量的协同作用。”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唐建荣解析道。以文化赋能为例,单纯的果实缺乏温度,而保亭通过持续举办红毛丹丰收季,将黎族苗族的民俗歌舞、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红毛丹从“能吃的农产品”转变为“可感知的文化载体”。
“特别是‘中欧红丹丹’新形象的推出,赋予其‘中外文化交流’的属性,使其从地方特产跃升为有故事、有情感的文化符号,这是IP升级的关键一步。”唐建荣补充,正是这三重力量形成合力——市场拉动、文化推动、政府托举,才让红毛丹实现了从农产品到文化IP的跨越。
对于“红毛丹+雨林温泉”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唐建荣认为其优势在于构建了“产品—场景—消费”的闭环生态。从品牌推广看,游客在雨林采摘、温泉体验中形成的“沉浸式记忆”,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能产生裂变式传播,效果远胜传统广告;从经济带动看,这种模式推动农业从“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延伸,有效拉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关联产业发展。
据了解,保亭正加速红毛丹文创IP的商业化落地,通过授权企业开发IP产品,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同时,引进保鲜技术突破运输瓶颈,推进海关注册备案拓展海外市场,在规模化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提档升级。
“未来,保亭可以结合黎锦、苗银等非遗元素,开发‘红丹丹’主题文化剧情和数字藏品,强化情感共鸣。”谈及深化IP发展,唐建荣建议,可以借力中欧合作区,推动IP与欧盟绿色标准对接,开发有机深加工产品,打开欧洲中高端市场。“另外,还可以构建‘线上云展+线下体验’双循环,利用VR技术实现‘云端采摘’,突破地域限制。”
“传统果园已迈向潮玩经济,保亭红毛丹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与产业引擎,其经验为海南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宝贵借鉴。”对此,唐建荣总结说,品牌化需“地理锚点+文化赋能”双轮驱动,如海口荔枝可结合火山古村落文化;农文旅融合要避免“简单叠加”,需像保亭那样找到产品与地域特色的强关联;更要善用自贸港政策与国际合作平台,让地方特产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国际IP”。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