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抗战英雄谱丨琼崖抗日名将——马白山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2025-07-17 09:22:06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琼崖抗战是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9年日军铁蹄践踏琼崖大地,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6年多的抗战历程中,琼崖军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此,“琼崖史志”特别开设《海南抗战英雄谱》系列专栏,讲述海南抗战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故事,在回望与缅怀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
琼崖抗日名将——马白山
马白山,海南澄迈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历任中共昌感县委委员,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附、独立总队总队附、大队长、支队长兼政委,中共琼崖区委军事部长,琼崖纵队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共琼崖西区地委书记、专员等职。海南解放后,历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海南区党委(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马白山(1907—1992)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马白山在昌感地区开展地方党组织创建工作,随后成为琼崖抗日独立队(总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为琼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8月,中共昌感县委成立,马白山当选为县委委员,分工负责争取昌江县国民党上层分子的统战工作。他在感恩县国民党党部特派员史丹(1937年经马白山介绍加入共产党,为地下党员)的配合下,争取了昌江县国民党党部特派员林超宇(民主人士)同意,召开各界人士会议,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昌江民众抗日后援会。他争取了国民党昌江县民众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同意,推荐10多名中共地下党员到自卫团,任大、中、小队长职务,掌控了自卫团。不久,国民昌江县政府成立抗日壮丁常备队。经中共昌感县委书记陈克文同意,马白山带领几位地下党员进壮丁常备队任职,马白山担任小队长兼军事教官。这样,自卫团和壮丁常备队已由我党掌控,经过训练,军事素质有了提高,后来成为领导下的琼崖抗日游击队伍基础力量。
同年9月,为了适应抗战需要,马白山提出举办干部学校,培养抗日干部。他和陈克文、史丹共同策划,仿照抗大模式,在新街镇创办了琼西中学。教员以马白山、王业熹、马秋江等共产党人为主,学员主要由昌江、感恩县的党支部选送,也有来自儋县和临高县的,学员中四分之一是共产党员。这间学校虽然只办了一个学期,但培养的200多名学员后来都成为琼西南地区抗日斗争的骨干力量。
参加云龙改编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中共琼崖特委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国民党琼崖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战”的主张,愿意在团结抗日的前提下,将琼崖红军改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直至广州沦陷,琼崖危急,国民党当局才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中共琼崖特委提出的条件,于1938年10月22日签订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
根据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的命令,马白山从昌江县新街镇出发,奔赴琼崖特委驻地参加红军改编工作。11月,马白山赶到琼崖特委驻地,参加了特委讨论琼崖红军改编的重要会议。
12月5日,各地红军游击队集中在琼山县云龙墟举行改编暨誓师抗日大会。改编后的部队番号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冯白驹为独立队队长、马白山为队附。独立队辖3个中队和1个特务小队,300多人枪。
改编后,在冯白驹的领导下,马白山争分夺秒地组织部队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使指战员牢固树立起抗日救国、勇为民族牺牲的思想,提高了作战能力;派出抗日工作队,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密切了军民关系,鼓舞了人民团结抗日的信心和勇气。
组建第三大队和指挥围攻那大战斗
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占海口、府城。独立队为打击侵略者长驱直入的气焰,命令一中队赶赴南渡江潭口渡口阻击日军东进。潭口阻击战,显示了独立队是真正抗日的部队,鼓舞人民的抗日情绪,纷纷要求加入这支抗日队伍。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抓住时机,指派曾在琼西地区活动6年之久的马白山到澄迈、临高、儋县、昌感地区去,发动群众,搜集武器,组建第三大队。
马白山接受任务后,在琼西地区日夜奔走,很快就组建起了有300多人枪的第三大队,马白山兼任大队长,符英华任大队附,下辖4个中队和一个随营军政干部训练班。1939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总队长冯白驹,总队附马白山、符振中。独立总队下辖3个大队,1300多人枪。
马白山在琼西地区,率领第三大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破坏敌人运输线和电话线,严惩汉奸,使日军耳目不灵、道路不通;严密注视敌军动向,寻机袭击敌人。5月,第三大队联合友军儋县国民党游击队,发动当地群众配合,在儋县洛基至东城的黑岭地段击毙日军10多名。不久,日军调集驻儋县日、伪军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村庄东城乡榆苑村,国民党游击队王焕大队及周边村庄的农民武装奋起迎击敌人,王焕派人向第三大队求援,第三大队获悉,从光村急驰增援,激战一天,日、伪军溃不成军,仓皇败逃。马白山率领第三大队,团结各方抗日力量打击入侵之敌,扩大了抗日游击区,发展了琼西地区的抗日形势。
10月,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为坚持持久抗战,决定在琼西创建山区抗日根据地,并派马白山回琼西地区,加强第三大队和琼西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马白山到达第三大队驻地后,立即召集第三大队中队长以上干部和儋县负责人会议,传达了琼崖特委和总队部的战略意图,马白山指出:“西线各县山地相邻,地形险要,粮草丰富,适宜建立相对稳定的山区抗日根据地,也可相机向五指山腹地延伸。可是,目前日军已占领那大镇,并以那大为据点加强对农村的控制。这对我们开辟山区根据地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我们要将部队开进那大周围的清平、洛基、陶江、南丰乡村开展工作,在当地党组织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团结各界抗日人士,建立那大周围的游击区,对那大之敌形成包围之势,择机歼灭那大守敌。”马白山的意见,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和支持。
第三大队指战员深入乡村,与各界人士联系,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争取他们合作共同抗日救国保家乡。10月下旬,马白山在南丰乡松门村主持召开各乡长参加的围攻那大筹备会议。会上,他讲了全国的抗日形势和全岛各地抗战胜利的消息,揭露日军侵琼罪行,号召各乡人民联合起来,配合第三大队攻打驻守那大的日伪军。
11月初,各乡民兵1500人、持粉药枪的群众2000多人、儋县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200多人、第三大队200多人,共4000多人,均依作战方案布置,进入战斗准备,总指挥部发出了围攻那大的战斗命令。战斗开始后,军民斗志昂扬,越战越勇,而那大守敌对外联系断绝、疲惫不堪。驻县城新州镇的日军不敢前来增援,那大日军孤立无援,惶惶不可终日。一天夜里,指挥部再次发起大规模佯攻时,那大日军认为我军发起总攻,仓皇夺路突围,向新州镇逃窜,逃至东城乡地段,又遭儋县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和友军儋县国民党游击队王焕大队及群众的伏击,溃不成军,落荒而逃。数千军民声势惊天动地,冲入那大镇,未能逃脱的伪军中队80余人放下武器投降。历时10天的围攻那大战斗胜利结束。
那大战斗的胜利,使得独立总队军威大振、民心大振,琼西地区出现了新的抗日斗争局面,建立了儋、临、澄抗日游击根据地,为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西迁创建山区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迎接特委和总队部西迁
摧毁那大重镇日军据点,人民群众看到了抗战的胜利,对独立总队更加信任、支持,琼西地区的澄迈、临高、儋县和昌江等县,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第三大队得于在琼西大踏步地开展抗日斗争。在儋县与临高交界的白南岭、纱帽岭山区的南丰、陶江、洛基、清平等乡,趁那大战斗胜利之势,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向白沙黎、苗族地区开展工作;在临高与澄迈交界的六芹山山区的仁兴、美厚、和安等乡,临高的兰洋乡、琼山县的南坤乡等地区,组织农救会、青抗会、妇救会等抗日民众团体,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行动;对游击区内原国民党乡政人员、爱国人士和开明绅士,争取团结,鼓励他们为抗日出力。
马白山领导第三大队,坚持以“论持久战”理论为指导,实行辟实击虚,积小胜为大胜的游击战,扶助地方党组织建立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并在组织起来的群众和乡村自卫队的配合下,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抗日游击战,在战斗中壮大队伍。行动在昌江地区的第三大队第十中队扩编为第四大队;在澄迈与临高交界区域活动的第三大队第八中队扩编为第五大队;在儋县筹备建立第六大队。队伍的壮大,小块根据地的建立,游击区的扩展,为在琼西广阔的山区创建山区根据地、开展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作了准备。
1940年初,琼崖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摩擦事件不断,同时侵琼日军控制全岛的点线布局已就绪,日益频繁地向琼文地区“扫荡”。这种形势下,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决定向西转移,建立相对稳定的山区根据地,领导琼东北、琼西南的抗日斗争。第三大队在琼西的作战胜利,创造了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西迁的条件。当年2月,马白山指挥第三大队在澄迈县美合山区迎接领导机关的到来,建立了美合抗日根据地。
7月,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决定,成立西路指挥部,任命马白山为指挥,符荣鼎为政委,统一指挥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和领导琼西地区的抗日战争。马白山受命后,以创建山区根据地为重点,在南丰地区靠近白沙县的纱帽岭和美合根据地外围展开布局。获悉日军企图在美合的外围红石墟建立据点,红石墟在福来至和安的公路上,是通往美合抗日根据地的门户。必须歼灭来敌,守卫门户。马白山率领第三大队,在总队部特务大队配合下,在和安岭伏击前往红石墟的日军,歼灭10余名,缴获轻机1挺、步枪7支、子弹数百发。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9月,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决定撤销东、西路指挥部,成立支队建制,马白山任第二支队长,率部在六芹山地区、白南岭、纱帽岭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与行动在琼文地区的第一支队相策应,推动着全琼抗日战争向前发展。
12月,国民党顽固派集中保七团为主的3000余兵力,向美合抗日根据地进攻,掀起反共高潮。马白山指挥第二支队第二大队在水南村阻击顽军,第一大队配合特务大队迎击顽军,护卫特委和总队部领导机关安全撤出美合村。
特委和总队部撤离美合后,决定取道临高、澄迈东返琼文抗日根据地。马白山带领第二支队预先转战,打开通道,护卫特委和总队部东迁。1941年2月,特委和总队部到达琼文地区和第一支队会合。
率领第二支队东进琼文
琼崖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灭独”之心不死,调集保六、保七两个团向琼文抗日根据地进攻。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坚决执行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集中力量,打退国民党反共逆流,坚持团结抗日,决定调第二支队到琼文,集中第一、第二支队力量,抗日反顽,巩固琼文抗日根据地。
1941年3月下旬,马白山率第二支队撤出澄迈、临高、儋县地区,东进琼文,与第一支队并肩作战,展开抗日反顽的一系列战斗。4月10日,马白山率部与第一支队在琼山县洪烈坡阻击、包围并重创向抗日根据地进攻的国民党顽军保七团一个营;5月19日,马白山率部与第一支队击溃向琼山县龙发乡进犯的保七团二营;5月27日,马白山命令第二支队第一大队在道崇乡截击接运军用物资路过的保七团二营四连,顽军仓皇逃窜;5月29日,马白山带领第二支队与第一支队在咸来乡,重创前来进犯的保七团董伯然部和国民党琼山游击大队;7月4日,马白山和吴克之指挥第一、第二支队,对文昌县大昌乡美德、潭牛和琼山大致坡3个日军据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伏击日军,拔除日军美德据点,取得重大胜利。10月,独立总队部决定吴克之、马白山为正副指挥,挺进琼山县甲子乡,袭击驻扎在潭文、甲子一带的顽军教导队、后方医院和国民党区乡公所。
1942年1月,马白山和吴克之指挥第一、第二支队,将琼崖保安副司令兼保七团团长李春农带领的第二营、特务连、保六团九连,包围于三江乡斗门村。顽军慌乱应战,李春农骑马夺路亡命逃窜,被第二支队第三大队机枪手黄可则击毙。接着在咸来乡追击顽军保七团二营,围困于大水村,激战五天四夜,毙伤顽军400余名。顽军连连失败,加剧了其内部的相互倾轧,琼崖国民党军政头目相继被撤职或免职,调离琼崖。
马白山奉命率领第二支队东进琼文,与第一支队会合,协同作战一年,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拔除了深入琼文抗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巩固和扩大了琼文抗日根据地,第一、第二支队也得到了补充。同时,活动在儋、白、昌地区的第四大队扩编为第三支队。战斗的胜利促进了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在琼山县树德乡宣告成立,冯白驹任主席,开创了琼崖抗战的新局面。
重返琼西创建第四支队
由于作战的胜利,琼北、琼东、琼南地区呈现新的抗战局面。然而,琼西地区自从第二支队调离后,一年来,各县党政处于自力经营、维持局面的状态,为促进全琼抗战的需要,恢复向琼西发展的战略布局。时任琼崖特委候补委员的马白山,向特委书记冯白驹提出在琼西地区建立新的支队的建议。1942年2月,琼崖特委做出在澄迈、临高、儋县地区组建第四支队的决定,任命马白山为支队长兼政委,派原第三支队大队长潘江汉、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陈岩协助马白山开展组建工作。
3月初,马白山、潘江汉、陈岩进入琼西地区,依照马白山提出的“以县基干队为基础,扩充人员,设法补充武器,先组建支队后发展”的思路,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历时3个月,不断地获得兵源的扩充、武器的补充,组建支队的条件基本成熟。6月,在澄迈县仁厚乡武万村宣告成立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四支队。第四支队成立后,频频出击,在与日伪顽的战斗中发展壮大。至1943年5月,已发展为4个大队和1个直属中队,支队部有军械所、医疗队和军政训练班,全支队1500多人枪,成为独立总队人枪较多、装备较强的支队。第四支队的建立,呈现出琼崖武装抗日的新局面,西有第四支队,东有第一、二支队,南有第三支队的三足鼎立的态势,构成了特委和总队部的战略布局。
1943年初,日军集中兵力向琼文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进行疯狂的“扫荡”。在琼西地区,日军也加强兵力,在战略要地那大镇设立“午一特遣队”司令部,对抗日根据地“蚕食”“扫荡”,烧杀抢掠,摧毁抗日乡村政权组织,建立据点和维持会,由外向内压缩抗日根据地;同时毁林、修路,以“分割”“控制”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军也纷纷出动,策应日军的“扫荡”。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独立总队处在对日伪顽三面作战的艰难时期。
马白山坚决执行特委制定的“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作战方针,决定第三大队坚持内线作战,第一大队和猛进队挺出外线,第二大队挺进南丰、纱帽岭等地。马白山指挥第四支队,奋战于广阔的琼西地区,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军。1943年6月初,在兴贤乡的迈格村,第四支队第二大队长符志行和政委林荫森带领两个中队100多人,与有两架飞机助战的日伪军激战两天两夜,毙伤日军分遣队长以下100多人,打出了第四支队能攻善守的军威,史称迈格战斗。6月中旬,第一大队长潘江汉带领40多名指战员,在洛基乡的三片坡伏击日军,激战1小时,全歼日军15名,缴获轻机枪一挺、冲锋枪14支等。6月下旬,第一大队和猛进队会合,在洛(基)抱(舍)公路伏击日军,歼灭日军40多名,炸毁军车2辆,缴获手提机枪一挺、长短枪30余支和弹药一批。第四支队各个大队在各自阵区频频出击,积小胜为大胜,歼灭敌人一个班到一个连,给敌人以极大的杀伤。
8月,国民党保六团团长杨开东率领2个营与国民党儋县县长王焕指挥的游击队共1000多人,企图围歼驻清平乡四行村的猛进大队。支队部获悉后,马白山支队长亲自制定作战方案,令猛进大队坚守作战,第一、第二大队反包围,第三大队打援,激战3天,毙伤国民党顽军官兵70多人、俘30多人,缴获枪支装备一批。杨开东看到败局已定,仓皇带领败兵逃走。从此,以木排为中心的清平、洛基、和民、和祥等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国民党顽军再不敢贸然深入。
同年夏,琼崖特委、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独立总队部领导机关“西迁”六芹山,驻南渡江上游林加、南棍园(苗村)一带,准备向五指山区的白沙县挺进,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布局中,马白山已令第四支队第一大队进军靠近白沙县的儋县四里地区。第一大队挺进四里地区(包括大星、大成、南辰和盛4个乡)不到半年,与日伪军作战20余次,歼灭日伪军200余人,设在四里各乡的日军据点被迫撤离;将顽军国民党儋县县长王焕指挥下的6个游击大队也歼灭过半,王焕不敢再抗衡,匆匆逃出四里地区。10月,大(星)南(辰)乡、大成乡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1月,中共儋县县委领导的儋白边区(包括四里地区和南丰、陶江两乡)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王昌为区长。月底,第四支队队部和西区军政委员会移至大星乡的走兵岭,靠近五指山区前沿指挥。
这年的8月,爆发了震惊全琼的白沙起义。同年冬,起义首领王国兴派出代表寻找共产党,找到第四支队与当地政权,要求派部队进入白沙。马白山和支队政委陈青山认为,进入白沙支持王国兴,是建立中心根据地的好时机,随即派支队政治处主任江田到六芹山向冯白驹汇报。尔后,马白山遵照冯白驹的指示精神,选派数名军政干部,随同起义代表进入白沙县,支持王国兴坚持斗争。
1944年春,马白山命令第四支队第二大队从木排根据地挺进南辰、陶江、番加、七坊、兰洋乡等地,开辟纱帽岭山区游击区。这时,第四支队掌控的根据地,在那大镇的东北有木排根据地、东有四里根据地、西有纱帽岭根据地,形成对那大的包围,牵制着那大日军西路指挥部的“扫荡”行动。12月,马白山率第一、第二大队挺进白沙配合王国兴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扫清阜青等10个村庄的伪顽势力,同时向白沙腹地白沙乡、牙叉乡、光雅乡一带行动,建立阜龙乡抗日民主政府,创建白沙文豪山根据地,打开了进入白沙的大门。为琼崖特委、独立纵队部从六芹山迁移文豪山,建立白沙抗日根据地,夺取琼崖抗战的胜利浴血开道。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马白山为琼崖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