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焕“新” | 沥青“重生”铺就绿色之路 昌江循环经济又添新赛道

编者按:“国家级绿色工厂”、先进制造装备“首台套”试点等工作实现“零的突破”,“玲龙一号”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使用高温愈合技术的昌江甘薯首次出口加拿大……从“传统动能”到“新质引擎”,近年来,昌江的产业革新结出累累硕果。即日起,海南省融媒体中心开设《昌江焕“新”》专栏,聚焦昌江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焕“新”故事。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鲁启兰

近日,在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叉河片区,巨型钢结构在吊装机牵引下精准落位,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焊接作业。这里是昌江新型筑路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的施工现场,作为昌江黎族自治县首个新型再生筑路材料生产项目,自2023年7月开工以来,项目进度已达85%,预计今年9月中旬将正式建成投产,这也预示着当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迈出坚实一步。

项目施工现场。记者 鲁启兰 摄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8200万元,建筑占地超1.3万平方米,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沥青混凝土50万吨、水泥稳定土150万吨,能有效满足昌江及周边市县(覆盖半径150公里内的临高、儋州、乐东、白沙等地)交通建设需求,完善区域产业链条,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项目综合楼。记者 鲁启兰 摄

“目前厂房设备的安装已经进入尾声,综合楼、设备房已经具备验收的条件,那边就是我们的沥青再生设备。”现场,项目建设单位海南同和广通绿色建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明庚介绍,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引入了国家级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一体式设备。

沥青生产设备。记者 鲁启兰 摄

“过去海南修路,废旧沥青回收再生的很少,大多成了难处理的固废。”林明庚表示,通过再生设备,可以对废旧沥青路面材料进行安全再生,将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降低路面施工成本,缓解当地废弃沥青路面材料堆积造成的环境问题。“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消化处理超十万吨沥青混凝土废料。”林明庚说。此外,在智能化云平台的加持下,基地还将实现远程监控与高效运维。同时,项目还与同济大学共建科研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沥青再生设备。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谈及项目落户昌江的原因,林明庚坦言是多重优势的叠加:“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持续推进带来了十分大的基建需求,而昌江丰富的原材料是重要基础。”他特别提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当地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高效的服务指导,“从项目立项到施工推进,政府在流程办理、政策引导上给予了‘保姆式’服务,让我们投资信心十足。”同时,作为项目载体的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其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发达的交通路网以及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为企业落地提供肥沃土壤。

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叉河片区航拍。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园的建设成果,是昌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昌江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园区聚焦清洁能源、水泥制品、生态环保建材等产业方向,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园区内23家规上工业企业贡献了占全县87%的工业总产值(47.60亿元)和74%的固定资产投资(37.48亿元),进出口额更实现同比增长80%达5365万元,集群效应和增长势头显著。

不久后,昌江新型筑路材料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废旧沥青将在科技的赋能下开启“新生之旅”,铺就一条条更绿色、更耐久的“昌江制造”之路。随着未来更多的绿色循环产业落地生根,昌江的低碳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来自昌江的绿色智慧和实践力量。

作者: 鲁启兰
责任编辑: 韦晓凡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