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共绘绿色航运新图景:能源为基 协作为要 智慧为翼
海南日报2025-07-12 08:50:14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婧
7月11日上午,在2025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暨航海日活动启动仪式上,“引领航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新趋势”倡议书正式发布。
航运业为何必须“向新而行”?
数据显示,全球贸易90%的货物依赖航运完成,航运业贡献了全球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排放大户”。对此,国际海事组织(IMO)明确提出2030年航运碳强度降低 40%、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8年减少50%的目标。同时,欧盟将国际航运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在2025年中国航海日的讨论中,与会嘉宾们反复提及——绿色低碳智慧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全球航运业发展的普遍共识。
谈及如何实现航运绿色发展,挪威船级社高级副总裁黄今认为,航运脱碳需通过四大路径实现:选择低碳或零碳燃料,应用船舶建造技术提升能源效率或减排,发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建立激励与协作机制。
“就燃料而言,甲醇、氨、氢等是目前行业较为关注的零碳燃料,但都存在成熟度与商业化瓶颈。航运脱碳成本巨大,需‘生产—加注—应用’全产业链及跨行业协作,政府政策、财税等支持也十分重要。”黄今强调。
“海南一直以来在绿电生产及装备制造方面持续发力,在政策支持下,目前已有上海电气等头部企业落地海南,其产出需要更多场景进行实际应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重要机遇。”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局长助理蒋志敏表示。
与此同时,船舶能效提升也在同步发力。
7月11日,在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上,《中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技术路线图1.0》发布。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冯玥表示,我国内河船舶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起步早,现已基本实现规模化应用,与国际基本“并跑”。截至2024年底,已有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600多艘,纯电池动力内河客船485艘,还有少量甲醇、氢燃料电池动力内河船。未来,我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将呈现多种能源并行、梯次循序扩展的发展态势。
“为了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我们在清洁能源应用合作外,也非常重视与中国在岸电方面的合作。”达飞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白司澜进一步指出,“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航运脱碳的真正实验区。今年以来,达飞与中国各合作港口已经完成了300次岸电使用,并计划本年度达到650次。”
数据显示,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上海港等主要港口成功实现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加注业务落地运营,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港内作业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全国主要港口5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超90%,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在港航企业发展论坛上,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菁特别提到,今年7月2日,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首航至洋浦港,并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首次国产绿色甲醇加注。“本次首航洋浦暨首次加注绿色甲醇,不仅进一步织密洋浦港航线网络,加快推进‘双向双枢纽港’建设,更以此开创了中远海运集团在国产双燃料船舶与绿色燃料协同发展方面的新篇章。”程菁表示。
同时,程菁表示,数字化将驱动航运绿色发展。例如,智能航线规划可减少绕航油耗,岸电数字化管理可降低港口碳排放。“我们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电子提单、电子保单及绿色产品的研发,未来将持续推进数字化新生态的发展壮大。”她表示。
从绿电基地的能源供给到全产业链的协同攻坚,从内河新能源船舶的规模化驰骋到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赋能,中国航运业正筑牢转型根基,凝聚发展合力,激活创新动能。在全球减排的时代命题下,这场转型或许仍需跨越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但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跨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前沿技术的加速落地,航运业必将在绿色低碳智慧的航道上破浪前行,共同绘就更可持续、更具活力的全球航运新图景。
(海南日报博鳌7月11日电)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