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力推动人才荟萃之岛建设,营造尊才、爱才、重才良好氛围
海南日报2025-07-10 07:42:17
稳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
如何着力破解“产业缺人才,人才缺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近日,海南省13个重点产业园区被授予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和见习基地。这些基地将切实落实“稳就业”举措,发挥沟通桥梁作用,推动招聘前置,以实践教学、实习锻炼等方式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园区企业培养真正适配的高素质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要素是自由贸易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变量。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力推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紧扣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全环节集中发力,人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人才奔涌、共建自贸港的生动局面正加速形成。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对设备进行维护。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高位发力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2月5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海南省人才大会在海口召开。这场“新春第一会”发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荟萃之岛建设方案,不仅为全省做好未来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提供了具体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更传递出了海南渴望与四海英才共赴未来的鲜明信号。
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重点聚焦“4+3+3”海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五向图强”,充分发挥“三度一色”资源禀赋优势和开放政策制度优势,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载体建设,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推动海南建成人才荟萃之岛。
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海南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愈发渴求,社会各界对人才政策赋予法治刚性的渴望和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全国各地千方百计增强对人才吸引力的形势,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在“抢人大战”中夺得先机,成为摆在海南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28日召开的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围绕坚持引育用并重、突出对外开放和合作、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注重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已于6月1日起施行。
“《条例》深入总结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工作的有效做法,聚焦破解人才发展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全面借鉴国际国内人才工作先进经验,着力构建具有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省委人才发展局局长官业军表示。
着眼急需
提升人才引进质效
今年2月,由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海南省2025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在海口举行。活动发布岗位总数累计超过1万个,250家涵盖航天、能源、物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到场招贤纳士,引得各路求职者纷至沓来。
“我相信有不少在外地高校就读的海南学子和我一样,都希望能够在学成归来后为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求职者曾兴井认为,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举办的时机非常好,让大家能够趁着假期在家前来寻找心仪的岗位。
“我们紧盯人才流动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启动全年引才活动。”省委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开展春节、暑期返乡人才对接会外,还组织用人单位赴厦门等5城18所高校举办“小分队进校园”精准招聘,并常态化开展“海南学子·就在海南”留才行动等招才引智活动。
如何提升引才工作质效?海南着力提升人才供给和产业发展的耦合度,以及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推动人才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奔赴——
围绕种业、海洋、航天、数字经济、旅游五大领域补链延链、优化升级的战略需求,提出规模化引才、分领域精准引才、以赛为媒引才等举措,部署开展专项行动;
发布“4+3+3”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征集一批具有典型性、紧缺性和指导性的岗位信息,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深入实施“四方之才”汇聚计划,组织金融、工信、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申报平台,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团队人才、国际人才、柔性人才引进项目。
深耕沃土
大力培育本地人才
2023年入选首批南海新星医疗卫生人才后,澄迈县中医院副院长吴维炎牵头组织院内人才成立创新工作室,专门从事中医药和黎族医药研究。
吴维炎带着研究生开展科研实验。受访者供图
在吴维炎的带领下,团队多名成员参与编写黎医药相关著作,挖掘研发出黎医特色外治法及产品“沉艾灸”,并创新性改良中药传统剂型膏方,研制出中药香囊5种以及院内协定膏方10个。
“作为海南首批中医专业免费定向培养的中医生,我一直对海南本土的黎族医药情有独钟。南海新星项目为我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让我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吴维炎说。
在积极引进四方英才的同时,海南也在下大力气培育本土人才,最大限度挖掘和开发现有人才的潜能。通过统筹实施“南海”人才开发计划,做好做优南海育才项目,全面实施产业人才成长项目、接续开展“技能自贸港”和博士后培养等专项行动,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着力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我省还进一步优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深入合作,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围绕国际旅游、航空、免税与跨境电商等领域成立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设立“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培养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人才。
铺路搭台
助推人才各展所长
去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非洲科学院发起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前院长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被全职引进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工作。
“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我愿为海南出份力。”达科拉说,海南与非洲同属热区,气候和农业类型相似,园区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和快速汇聚的创新资源特别适合全球种业合作。
达科拉与大豆育种专家韩天富交流。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彬 摄
同样是在去年,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谷浩离开哈佛大学医学院,来到海南工作。
“我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干性维持的代谢和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聚焦从根源上理解并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谷浩说,在他看来,海南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候鸟人群,本地长寿老人也不少,这为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样本库。
海南坚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千方百计成就人才,努力让人才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价值,通过搭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多层次高能级科研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同时新增经营主体快速增加,也为高质量就业提供良好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海南统筹推动“人才建功自贸港”、人才特派员助力自贸港建设、人才支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行动落地实施,为广大人才施展抱负提供广阔平台。
“为整合人才资源、发挥团队共建优势,我们探索建立人才特派员‘一项目一组团’工作机制,通过整体组团、多人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组建起25个组团实施项目和41个储备项目,项目涵盖农业、旅游业、数字经济、石化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领域,实现全省18个市县全覆盖。”省委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人才工作的成效逐渐显现,我省尊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愈发浓厚,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释放出磅礴力量。2018年4月至今,全省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8.6万人,预计将于年内如期实现“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万马驰骋的琼州大地,正成为各路英才创新创造、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诗与远方”。
(海南日报海口7月9日讯)
【新闻多一点】
海南已设立博士后站点78个在站博士后超600人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
“这里丰富的学术资源让我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同时我也接触到了不少先进的科研设备,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近日,在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在澳门开展博士后研究的海南大学教师王同洲如是说。
去年底,来自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王同洲入选2024年度“澳门青年学者计划”,成为我省首个获得该项培养计划的青年博士后。
王同洲正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省博士后培养成效不断显现的一个生动缩影。
“截至目前,全省共设博士后站点78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站点55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3个,构建了由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领衔、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梯队发展、分类培育’的博士后培养体系。”省委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重点支持和鼓励我省重点产业中有条件的单位和高科技企业等申报设立博士后站点,两年多来共新增设站24个,站点增速呈现加速度。
其中,2023年获评增设深海科技、南繁育种、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专业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工作站2个;2024年获批新设站11个,首次在航空航天、旅游等领域布局站点,设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领域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五向图强”领域全覆盖;2025年获批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申报入选比例达到40%,为历年来入选比例最高的一次。
2023年以来,省委人才发展局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共面向全国4次集中发布博士后岗位需求累计1800多个,通过采取放宽进站限制、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支持博士后享受海南人才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一批博士后汇聚海南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目前全省在站博士后超600人,涉及农业、医药、信息通信等我省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在站人数、涵盖领域均创历史新高。
此外,我省还全面大幅度提高博士后资助标准,新设站建设资助经费最高达50万元,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项目、面上项目、日常生活资助标准提高至10万元至15万元,增幅最高达100%,最大限度激发博士后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我省博士后培养成效逐渐彰显。2024年以来,我省共有24名博士先后获得3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出站博士后279名,其中157人留琼工作,留琼率达56.27%,为我省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提供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海南日报海口7月9日讯)
【记者手记】
梧桐枝叶茂 引群凤长栖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当前,海南正举全省之力决战封关运作“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条件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4·13”以来,海南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让各类人才在海南各尽其用、各展其才。
在倾心引才上下功夫,海南让人才感受到十足的诚意。比如,近年来海南坚持结合自贸港重点产业需求,持续深入开展返乡人才对接会、“汇聚海南·四城同办”校招活动、“小分队进校园”精准招聘活动,以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就业前景精准引才,进一步打响了“聚四方之才”引才活动品牌。
在倾情育才上下功夫,海南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采访中,澄迈县中医院副院长吴维炎表示,黎族医药需要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在南海新星项目的支持下,他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深入挖掘特色疗法,整理相关著述,并推动相关成果转化。
在倾力用才上下功夫,海南为人才搭建尽展才华的舞台。到海南短短半年时间,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谷浩就创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他坦言,学校先进的科研平台设施、充足的资金支持、透明灵活的制度让他十分振奋,坚信能够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实现自我价值。
梧桐枝叶茂,引群凤长栖。在机遇无限、前景光明的南海之滨,越来越多的人才正扎下根、开出花、结出果,书写与海南自贸港共成长的生动故事。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