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琼崖丨少功的思想求索与文学魅力

今日海南2025-07-02 12:35:45

编者按:

2025年6月19日,《理想,还需要吗——韩少功谈话录》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发布会上,陈建功、韩少功、施战军、俞敏洪等嘉宾进行了对谈,单正平、孔见、叶梅、张清华等嘉宾作了发言。嘉宾们围绕这部谈话录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交锋,深入探讨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探论理想的时代重量。“理论琼崖”思想理论专栏,将陆续刊发嘉宾对谈与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少功的思想求索与文学魅力

叶梅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叶梅在《理想,还需要吗》北京新书发布会上发言。南海网记者 吴兴财 摄

少功是我们文坛特别喜爱的一位作家,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让我们深受感染,还有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谦虚品格,他对文学、对社会、对中国未来的思考。我们在一起相处不是很多,但是每次相逢都能见到他温暖的笑容,他含蓄而又明亮的眼神。

读完这本书,我很受触动。这些年来,我们大都在匆匆忙忙中浮光掠影,读着一些似小说非小说、似散文非散文的作品,常常感到迷茫。而少功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思想者,在面对许多精神困境与挣扎时,他像屈原一样,以思想者的姿态,艰难地向上求索。他每一次著作的出版,包括他的一些讲话,都会让文坛受到触动,甚至形成思想风暴。这正是韩少功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对他半个世纪以来的思想轨迹进行了归纳,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在这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感受到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一些思想风暴。

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深读的,里面提出了很多重大问题。比如刘复生和少功先生的对谈,对当下我们文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少功先生那种特有的清醒深透、多元开放。从早期的创作到如今的创作,他始终保持一种难得的清醒与理性,这是很多作家做不到的。而在这些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中,又带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色彩。汨罗那个地方,是他从湖南到海南,然后又回归、又深扎的一个地方,他的相关作品就不仅是清醒的理性的,还带着深厚的大地气息。很多评论家说到了他的作品带有吴楚文化的底蕴,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如果没有这样的底蕴,韩少功所有的写作可能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别具一格的色彩。这种色彩里面,既带有三峡地域的屈原式的精神气质,也带有湘楚一带浓厚的民间气质。这样的气质给了韩少功极具魅力的想象。还有他的多元开放,体现在他对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技、文学与未来、文学与世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一系列深刻思考中。

少功先生在书中提出的每一个话题,都值得我们深读深思,还能引发出很多子话题。比如他说到一个跨文体的问题,这一点我特别感兴趣。这些年我们读到了很多散文,很多人说有的散文不像散文。那散文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文体,少功先生不止一次地谈到这个话题,我都非常赞同。文体本身是人创造的,不是固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到今,我们的文体已经经历了很多变化,那么今天我们的文章、我们的散文究竟怎么写,实际上就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应该是让生活来回答问题,让未来来回答问题。

这本书的书名,说到理想。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动荡的世界、一个复杂的世界,世界上不少悲惨的人民,他们正在炮火中难以为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坚守理想,理想又究竟是什么?大到人类的和平、宇宙的探索,小到我们家庭的温饱与和谐,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每个人的生命等,这样一些理想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理想就是建立于现实之上的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冀。我记得我在《民族文学》担任主编的时候,去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一座山头上见到一个放牛的老汉,带着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小牛看起来出生才几天,蹒跚跟在母牛的背后。看着这头小牛走起来摇摇晃晃,我就问那个老汉,小牛是哪天出生的,现在就能走了?那个老汉说:明天生的。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就又问了一遍,但老汉还是说:明天生的。后来,我就询问当地哈尼族的朋友,什么叫明天生的?他说,这是他们民族的习惯,就是把这种已经诞生的生命叫作明天生的。对这句话,我一直想了很久很久,我想可能就是我们云南这个民族对生命的一种思考,一种生命哲学。在“明天”这个寄寓着希望的词汇中,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这也正是我们的理想所需要的。

责任编辑: 莫淼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