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琼崖丨半个世纪的文学存在
今日海南2025-07-02 12:35:45
编者按:
2025年6月19日,《理想,还需要吗——韩少功谈话录》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发布会上,陈建功、韩少功、施战军、俞敏洪等嘉宾进行了对谈,单正平、孔见、叶梅、张清华等嘉宾作了发言。嘉宾们围绕这部谈话录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交锋,深入探讨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探论理想的时代重量。“理论琼崖”思想理论专栏,将陆续刊发嘉宾对谈与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半个世纪的文学存在
孔见
(作家,海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孔见在《理想,还需要吗》北京新书发布会上发言。南海网记者 吴兴财 摄
如果从1970年代末算起,韩少功先生在当代文学的存在,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且不论这种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到底如何,就其独特性而言,也是关注这段历史的人所共同瞩目的。今天首发的《理想:还需要吗》,以对话和答疑的方式,集中呈现了这种独特性。而且,书名也起得十分贴切。在同时代的很多写作者热衷于描述已经凝固成为现实和历史的事物时,韩少功并不满足于此。他不是一个写实的工笔画家,他偏重于思想的写意,致力于现实与历史合理性的检视与批判,尤其是检视与批判那些对待现实与历史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无可挽回地影响着现实与历史的生成——体现出一种不敢苟同的决绝。他是一个具有理想倾向而又能够接受遗憾现实的作家,激情与耐心都不缺少。
在数十年的文字生涯中,韩少功一直保持对社会性思潮的敏感与警觉,不让自己裹挟进去并淹没其中。在伤痕文学时代,在人们都哭诉曾经的悲惨遭遇时,韩少功就注意到历史的复杂,尽管他的家庭也有着苦难与创伤的记忆。《西望茅草地》里,给人带来压抑和苦痛的并非就是居心险恶的恶魔,他们身上甚至隐含着一种感人的道德力量。
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阶段,来自域外的各种思潮和文学流派纷纷涌入国门。对西方精神资源如饥似渴的吸收,让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完成现代性的转化,但也存在着消化不良反被消化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所谓的伪现代派,如伪意识流、伪荒诞派等。许多人被某种外来的思潮所附体,煞有其事地拿腔拿调。一些有影响的文字写作者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等等,并为此而骄豪,表现出脱离中国文化土壤、不接地气的虚浮与无根状态。其实这个问题,自五四以来就一直存在。对此,包括韩少功在内的一些作家进行反思,发动了文学寻根运动,探寻具有中国精神气质和风格气派的审美表达方式。韩少功自己也从楚文化的积淀中找到灵感,写下了《归去来》《爸爸爸》等令人惊讶的作品。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大批量地打破铁饭碗,却又来不及建立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的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力量深度影响着世道人心,社会道德滑坡,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腐败行为大量存在。面对这种形势,八十年代流行的启蒙话语,已无法作出应有的反应。被市场意识形态收编的人们,耻于谈论精神操守与社会责任。有的作家甚至以小人、流氓自任,流里流气地迎合低俗乃至恶俗趣味,抗拒崇高,嘲笑理想,欲望写作、身体性写作、下半身写作大行其道。面对这种态势,韩少功通过对史铁生、张承志作品的评论,发出了《灵魂的声音》,并通过《无价之人》《伪小人》《个狗主义》《性而上的迷失》等随笔,对这种现象进行阻击。此外,他还与王晓明等学者引发了关于人文精神危机的讨论。九十年代中期,韩少功通过他主持的《天涯》杂志,参与了持续多年的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态度。他本人也被定位为中偏左的知识分子。
总之,韩少功数十年来一直近距离地跟踪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并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上作出及时的反应,使得他的文字既对当时的世道人心产生干预,也为后世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档案材料。在参与各种思潮的争论中,韩少功采取的是一种负的方法,或者说否定的方法,见招拆招、逢魔杀魔,极少正面树立靶子,也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反对思想懒汉们喜欢奉行的教条主义,拿现成的观念来论断复杂现实,替代深入实际的思考。一般而言,学院知识分子注重理论的逻辑自洽与意义循环,行走江湖的社会实践者注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节与处置,韩少功侧身于二者之间,企图探寻某种能够应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
韩少功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另一个意义,是他始终保持自我超越的姿态,避免像同时代的一些写作者那样原地踏步地重复自己,在一个平面上连篇累牍地铺陈。为此,他在文体上选择了有难度的写作。从《爸爸爸》到《马桥词典》,再到《暗示》《修改过程》,他都致力于难以驾驭的跨文体书写,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这也对他的读者有所要求,读者对他自然也有所选择。正是因此,在当代有影响的作家中,他的作品规模相对有限。他并不以数量取胜。此外,韩少功还企图恢复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表达方式,不被现代西方的文学与学科分类所支离。他所表达的是一个知识人和思想者,对所处时代与生存境遇全整性的回应。把他归类于文学作者,就像是把老虎关进鸡笼里。
韩少功的作品已经反复再版,但《理想:还需要吗》却是一本新书。该书在对话关系中展开了韩少功的思想进路,近乎毫无遮拦地作出供述,称得上是完整理解韩少功精神世界的最为便捷的文本,而且十分鲜活可读。考虑到其中也有本人所作的记录,我的发言只能就此结束,好话不宜说得太多。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