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提醒:假蒟和蒌叶,这些用药误区你需要知道
健康科普2025-06-30 11:16:24
在海南的黎药体系中,假蒟(俗称 “捞叶”)与蒌叶(槟榔叶)都是极具特色的药用植物。二者同属胡椒科,叶片形态相似,在民间使用场景中也存在重叠,这导致许多人容易将它们混淆,甚至误用。作为中医院药剂科的药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因误认假蒟和蒌叶而产生的用药问题时有发生。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两种黎药,揭开它们的 “真面目”,避免陷入用药误区。
一、假蒟与蒌叶:植物形态与药用价值的差异
假蒟(学名:Piper sarmentosum Roxb.),是胡椒科胡椒属的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它的茎节生根,叶片近膜质,呈阔卵形或近圆形,有明显的 7 条主脉,揉搓后散发独特的清香。在黎族传统医药中,假蒟全草可入药,味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消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风寒咳嗽、胃痛、牙痛等病症。此外,假蒟在海南饮食文化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常被用于制作假蒟炒饭、假蒟饼,或是包裹烤肉,不仅增添风味,还能发挥食疗保健作用。
蒌叶(学名:Piper betle L.)同样属于胡椒科胡椒属,但其植株为攀援藤本,茎稍带木质。叶片呈纸质至近革质,形状为椭圆形或长圆形,主脉 5 条,叶色较假蒟更深,质地更厚实。蒌叶在传统应用中,多以叶片入药,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的作用,尤其在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方面应用广泛。在海南及东南亚地区,蒌叶常与槟榔搭配咀嚼,被视为传统习俗,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咀嚼槟榔与蒌叶混合物存在诱发口腔疾病的风险。
二、常见用药误区解析
(一)形态相似导致的误认
由于假蒟和蒌叶的叶片均为绿色、形状相近,许多不熟悉药材的民众仅凭外观难以区分。曾有患者因风湿疼痛,自行采摘所谓的 “假蒟” 煮水服用,结果症状未缓解反而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经药师鉴定,患者采摘的实为蒌叶。虽然二者功效有部分重叠,但蒌叶在剂量把控和适用症状上与假蒟存在差异,错误使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二)功效混淆引发的不当使用
部分人误以为假蒟和蒌叶功效完全相同,可随意替代使用。实际上,二者虽都能祛风散寒,但假蒟更擅长调理肠胃,对胃痛、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显著;而蒌叶在解表散寒、杀虫止痒方面更具优势。例如,在治疗风寒咳嗽时,使用假蒟配伍其他药材能起到温肺止咳的作用;若误用蒌叶,可能因药物偏性无法精准对症,影响治疗效果。
(三)剂量把控不当的风险
无论是假蒟还是蒌叶,超量使用都可能带来风险。假蒟虽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上火、口干等症状;蒌叶含有挥发油等成分,大剂量使用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腹痛、腹泻。然而,在民间偏方中,常有患者为追求速效,擅自加大药材用量,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疗效,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三、正确使用假蒟与蒌叶的建议
(一)准确鉴别是关键
区分假蒟和蒌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察叶片形态,假蒟叶片呈阔卵形,主脉 7 条;蒌叶叶片为椭圆形,主脉 5 条。触摸叶片质感,假蒟叶片膜质较薄,蒌叶则更厚实。闻气味,假蒟香气浓郁,蒌叶气味相对淡雅。若仍无法确定,建议咨询专业药师或中医师,避免自行采摘误用。
(二)遵循医嘱,规范用药
假蒟和蒌叶作为药用时,必须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材选择、剂量、配伍及服用方法。切勿轻信民间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随意使用药材,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三)合理应用药食两用价值
对于假蒟在饮食中的应用,可适量用于烹饪,但需注意体质差异。例如,阴虚火旺者应少食,以免加重体内燥热。而蒌叶与槟榔的搭配,鉴于其对口腔健康的潜在危害,建议尽量避免长期咀嚼。若将蒌叶用于食疗,同样需咨询专业人士,确保安全有效。
假蒟和蒌叶作为海南黎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但由于二者形态与功效的相似性,用药时需保持谨慎。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两种药材,避开用药误区,让黎药在保障健康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有任何用药疑问,欢迎随时咨询专业药师,我们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