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海南:为城市“降温”让生活升温
海南日报2025-06-11 08:58:09
■ 林光明
炎炎夏日如何寻得一方清凉?打造“清凉城市”成为海南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部署。2024年以来,海南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海口、三亚、儋州、澄迈等市县开展“清凉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为城市“降温”策略。近日,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清凉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反映出对“清凉城市”建设的重视。本期“理论周刊”特邀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首席规划师林光明,谈谈如何结合海南实际建设“清凉城市”,为大家了解“清凉城市”,共建“清凉城市”提供参考。
海口江东新区将生态水系融入城市建设。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琛 摄
背景与意义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炎炎夏日,人们总是渴望清凉。为给城市“降温”,海南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于2024年7月启动建设“清凉城市”。近日,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清凉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打造“清凉城市”,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建筑、绿植等多维度干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升户外公共空间的热舒适度,本质是将气候响应型规划设计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灵活运用地面层空间,增加人气和激发消费活力。
这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打造“清凉城市”,能显著提升居民在户外的舒适度,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让大家乐享宜居环境,对所生活的城市产生深深的归属感。
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清凉城市”,打造舒适宜人的户外“微气候”,可以大幅提高户外空间利用率。当人们更愿意出门、聚集更多、停留更久,商业区、景区和社区的人气就会得到提升。长期来看,有助于缓解海南旅游“旺季人挤人,淡季冷清清”的冷热不均现象,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塑造海南自贸港新名片的积极探索。“清凉城市”的建设,将从整体空间布局、街区设计、建筑样式到绿化系统等环节,塑造具有鲜明热带海岛特色的城市风貌。这不仅提升了城市本身的魅力,更能成为展示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就的靓丽名片。
独特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
海南建设“清凉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生态禀赋优越。海南的城市及其周边拥有丰富的水系和茂密的植被,这些都是天然的“降温器”。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海南也有计划地新建了众多公园、湿地等“蓝色空间”(水体)和“绿色空间”(绿地)。得益于日照和雨水充沛,这些空间能有效抵消城市建筑、道路等产生的热量。
第二,传统智慧可鉴。海南的先辈们早就懂得如何应对炎热潮湿,比如各市县的骑楼老街的设计既能遮阳又能避雨,就是传统智慧的典范。挖掘和总结类似的本土经验,结合现代城市建设需求,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就能设计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清凉方案”。
第三,后发经验可循。作为后来者,海南可以充分学习新加坡等城市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可以选择更经济、更科学的方法,比如规划更利于通风散热的城市格局、设计更舒适的人行道宽度与两旁建筑高度的比例、打造方便步行且遮阴的街区、选择能有效防风特别是抵御台风的植物种类等。
他山之石
新加坡的“清凉之道”
新加坡同样是热带岛屿城市,白天平均气温高达30℃—33℃,平均湿度85%,高温高湿气候严重影响城市宜居度。对此,新加坡主要用四招来实现清凉目标:
编织城市“绿蓝网”:在城市规划中,有计划地布局足够规模、相互连通的公园(绿色空间)和水体(蓝色空间),形成城市“降温带”。数据显示,城市绿蓝空间每增加10%,热岛强度能降低15%—20%。这是城市最基础的“生态降温层”。
给建筑“穿绿衣”。在屋顶、墙面进行绿化改造,能有效降低建筑内部温度5℃—8℃,同时减少空调使用等,从而减少城市外部热源。政府可通过增加可建面积和补贴安装费用、评奖等奖励手段,激发开发商进行类似改造的积极性。
让城市“会呼吸”。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和控制建筑形态,预留通风走廊。利用“风道效应”(气流在建筑间加速)和“烟囱效应”(热空气上升排出),把市中心的热量加速吹散到周边,实现自然通风降温。
搭建无处不在的“遮阳伞”。综合运用建筑挑檐、茂密树木、风雨连廊以及专门设置的“纳凉点”等,形成覆盖广泛、连续不断的户外遮阴网络,让行人随时随地能获得阴凉。
努力方向
共建共享“清凉岛”
第一,凝聚合力,社会协同。一是坚持政府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把清凉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链条,制定清晰的设计指南,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出台创新政策,鼓励建设单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卓有成效的试点项目进行表彰和宣传,提升“清凉”项目的市场价值。加强科普宣传,让全社会凝聚共识,积极参与“清凉城市”建设。二是以企业为主力:鼓励企业特别是开发商和商场运营方,从具体项目入手,比如给商业广场加装生态遮阳棚、利用太阳能发电等,有效改善“微环境”,带来实实在在的客流增长、停留时间延长和商业效益提升,从而增强持续投入的信心。三是推动民众参与:市民游客既是“清凉城市”的享受者,也是参与者和宣传员。可鼓励市民游客献计献策,特别是在社区的小型清凉改造项目中贡献智慧,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热烈氛围,增强主人翁意识。
第二,系统思考,小处着手。推进“清凉城市”建设,要进行长远系统的考量,充分认识“清凉城市”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紧密联系,做到“跳出清凉看清凉”。试点项目要选好“小切口”,比如在社区层面,将清凉改造融入社区更新,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公共空间质量,直接改善居民在家门口的活动体验。在商业区层面,植入清凉理念,用遮阳连廊、绿道等将原本孤立的商场、写字楼、住宅区、交通站点连接起来,形成舒适贯通的“清凉商圈”,同时可以增加新的旅游吸引物。这不仅能提升本地商圈的活力,其建筑本身也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不过要避免清凉措施干扰原有商业功能或降低吸引力。
第三,优化空间,聚焦重点。在保证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结构紧凑、功能全面的布局,缩短人们在烈日下步行的距离和时间。比如对超百米且无任何遮阴的人行道优先改造;又如通过紧凑的建筑布局形成阴影,打造户外“凉爽点”。当前,可重点关注三类人群密集区域,首先是商业区,注重提升舒适度,刺激消费;其次是居民社区,加快改善日常居住环境;第三是旅游景区,积极提升旅游体验。优先在这些区域取得“清凉”实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确保投入能够得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回报,赢得更广泛的支持。
第四,鼓励创新,安全第一。“清凉城市”在海南是新生事物,需要在研究、政策、技术、建设方法、管理、宣传、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创新,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路径。安全是首先要保障的关键因素,所有改造方案都必须充分考虑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影响,确保遮阳棚、绿化设施等材料的坚固耐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培育产业,驱动发展。“清凉城市”建设不仅是提升生活舒适度的民生工程,更是培育新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宝贵机遇。这一系统性工程将有力催生并壮大多个关联产业。比如在技术创新领域,将促进智能温控、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材料研发方面,将推动高性能隔热材料、反射涂料等新材料的突破与产业化;同时,围绕清凉理念的实施与维护,将衍生出对专业从业人员的系统化培训需求,并促进耐热植被、高效固碳树种的选育、应用及科学管养技术持续进步;此外,为项目规划、设计、评估及管理提供支撑的专业化咨询服务也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这些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共同构筑起服务于海南“清凉城市”建设的全链条、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生态。
(作者系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首席规划师)
·新闻多看点
什么是“清凉城市”
高层建筑、硬化地面阻碍散热,加上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交通运输等多种人工热源交汇,一连串“烤”验愈发凸显——
比如,用电、用水负荷持续增长;比如,引发高温中暑、食品变质中毒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又比如,高温热浪导致人们工作效率、出行积极性下降,影响经济活力……可以看到,高温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深刻“烤”问着城市的应对之策。
放眼国内外,不少城市已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改善城市“微环境”“小气候”,以应对身边正在发生的高温挑战,如新加坡提出“冷却新加坡项目”,中国广州启动“酷城”行动等。
再看地处低纬度的海南,这里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超2000小时。独特典型的地理气候,更让“给城市降温”成为海南的现实需求。
什么是“清凉城市”?
2024年7月,海南启动建设“清凉城市”。《海南省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试行)》明确,清凉城市是指基于气候适应性理念构建的城市可持续降温系统,通过生态调控与工程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科学干预城市热环境形成机制,系统性降低城市热岛强度、改善微气候环境,实现城市热环境优化与人体热舒适度提升的双重目标。
无疑,建设“清凉城市”正是海南破题的关键之举。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