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七十二变
南国都市报2025-05-28 11:02:25
文明之花 绽放昌江
昌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特刊
从百年矿都到地质公园、从黑臭水体到碧波清流、从逼仄街巷到宽敞新道……自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昌江以“变”为笔,镌刻城市文明进阶印记。
网格化联动部门共治提效
积分制调动居民共建热情
管理机制创新
社区治理提速
一天下午,网格员邹小慧在昌江石碌镇红林居巡查发现,电动车乱停乱放挡住了消防通道,她掏出手机拍照上传,不多时,联勤部门的同事便抵达现场,与她共同将电动车摆放整齐。而在山竹沟村里,村党支部书记陆运强正主持积分制茶话会,村民争相举手提议:“村口路灯该换了”。这些场景,是昌江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日常。
从网格员“快速响应”的高效协同,到村民“攒积分”的热情参与,昌江以网格化联勤联动、清单积分制等创新机制破题,让“干部主动作为、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新模式遍地开花。
部门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2020年,昌江推行实施网格化联勤联动作战机制,构建“县领导统筹、网格长协调、各部门联动”的治理体系,将县城划分为10大社区网格、122个小网格,确保“网中有格、格中有点、点上有人、人人有责”,实现治理无盲点、不交叉、全覆盖。
网格化联勤联动作战机制建立前,昌江创文实地测评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部门间职责划分模糊,存在责任推诿现象,多头管理效率低。机制建立后,以社区作为大网格中心,全县63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布包点小网格,通过整合交警、环卫和社区等多部门力量,形成常态化巡查和动态监督机制。“日常巡查发现问题,我们会建立台账并上报,联勤部门会及时到场处理。”邹小慧说。
数据说明成效。据统计,2023年以来,昌江各社区联勤联动疏通、修补排水沟及污水管213条,安装便民充电车棚74个、充电桩2474个,维修路灯3181盏、景观灯2537盏……“以前家门口积水,反映多次也难解决,现在跟网格员说一声,有关部门立马来处理。”在新村西路经营早餐店的陈阿姨看着店门前宽敞干净的道路高兴地说。
居民从“站着看”到“抢着干”
在昌江乡村,一场由“小积分”引发的治理变革令人瞩目。山竹沟村曾是“干部干、群众看”,垃圾乱堆、矛盾频发。2022年,昌江积极探索开展“清单+积分”模式,在山竹沟村试点,将人居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57项行为纳入积分考核,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高分者张榜表扬,有效调动村民参与治理。
乌烈镇白石村村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我把庭院打扫干净,村里评比不仅加分,积分还能兑换洗衣液和早餐,干起活来更有劲了。”村民陆永成说。
陆运强表示,现如今,积分制让“村中事”变成“家里事”,272户村民参与率超94%,村庄连续三年零治安案件,还捧回了“全国文明村镇”的国字号招牌。如今,昌江全县范围内推行积分制,各村结合实际细化积分项目,居民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形成了“人人争积分、户户讲文明”的良好风尚。
建成176项基础设施
升级菜市场、改造58条街道……
民生工程提质
居民幸福加码
近年来,昌江以民生“微改造”为笔,在街巷烟火中书写民生温度,让城市“烦心地”化作“安心景”。
变废为宝:“激活”荒地打造居民乐园
石碌镇人民南路社区曾有一片废弃操场——县二小搬迁后,这里杂草疯长,沦为垃圾堆放点。2022年,昌江以创文为契机,将这片荒地彻底“激活”:除去杂草、硬化地面,建成多功能体育场,并利用边角空地规划出停车位和公共晾晒区。
人民南路社区废弃荒地变多功能体育场。
“过去大家总嫌环境差,不愿出门,现在时不时就到广场散步聊天。”石碌镇人民南路社区居民钟周英感慨。如今每到傍晚,球场灯火通明,年轻人挥汗如雨,老人随乐起舞,孩童嬉戏追逐。曾经的“脏乱角”,如今成了凝聚人气的“活力心脏”。
变堵为美:58条背街小巷集体焕新
“以前送孩子上学像‘打仗’,路窄坑又多。”站在昌江第三小学门前的新村东路上,家长陈霖对这条路曾经的“痛点”记忆犹新。以前,这条路狭窄且路面多处破损,居民出行不便。创文工作开展后,昌江以“疏通+美化”双管齐下:拓宽路面、铺设沥青,调整为单向行驶道路;同步在路口新建停车场,校门口用彩色标线提醒车辆减速,有效改善路况。
如今的内环路道路宽敞整洁。
距离新村东路不远处的内环路同样迎来了升级改造——曾经的黄土路,如今铺上沥青、规划绿化,宽敞道路树影婆娑,居民不再绕路而行。这样的“美颜工程”遍布昌江。创文工作开展后,58条背街小巷集体焕新:河北社区的健民路与子中路拐角相连,过去街道老化、水沟露天,改造后增设排水沟盖板,墙面刷白绘上黎族特色图画;万福路通过划设路边停车位,终结了车辆乱停占道的现象;建设东路一处陡峭土坡经硬化加固、加装护栏,雨天不再泥泞打滑……
变化从城镇街巷延伸至乡间小路。昌江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业务主管付继蓉介绍,近年来城投公司聚焦乡村道路痛点,通过挖建排水沟、硬化路面等改善交通环境,“如今各乡镇沟渠畅通、路面稳固,村民出行再也不用提心吊胆。”
变乱为序:现在逛市场像逛超市
过去的昌江农贸市场,地面湿滑、摊位杂乱、污水横流,市民买菜如“闯关”。2023年,昌江将农贸市场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工程,投资近千万元,对石碌镇5个市场进行整改:摊位面亮化、规整给排水系统、规范活禽交易区等。如今的农贸市场,明码标价牌高悬,照明系统全面升级,商品品类分区明确,商户“门前三包”。“现在逛市场像逛超市!”居民陶大姐说。
改造后的昌江第二农贸市场干净整洁。
近年来,昌江建成176项创文基础设施工程、市政路灯亮灯率超99%、城市道路安全畅通率100%、建成130个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等,在这座山海黎乡,七十二变的“魔法”仍在继续。
棋子湾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四河一渠”治理显成效
片片青林接海
脉脉清流穿城
从百年矿都到地质公园、从黑臭水体到碧波清流、从逼仄街巷到宽敞新道……自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昌江以“变”为笔,镌刻城市文明进阶印记。
曾经的黑臭水体变身清澈河道,昔日垃圾遍布的海岸线重现碧海银沙——在昌江,一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的生态变革正悄然改变这片土地。
植树造林,向黄沙要“岸绿”
位于昌江西部的棋子湾,海水清澈见底,怪石嶙峋,林木苍翠,拥有中国最奇美的日落景观,2025年初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畅游于这片美景中,谁能想象得到,棋子湾曾是一片黄沙肆虐的荒芜之地。
棋子湾。
20世纪80至90年代,棋子湾常年遭受风沙侵害,海岸线严重受损。1992年,昌化镇居民陶凤交扛起重担,带领姐妹们植树造林,33年来,她们在荒滩上种下近600万株木麻黄、3.38万亩海防林,在沙漠中筑起绿色屏障。
时过境迁,棋子湾的这盘“生态棋”仍有前赴后继的“棋手”。如今,生态治理升级为陆海协同:智能监控网络覆盖海岸线、103艘渔船化身“海洋美容师”、海上环卫队常态化清理岸滩垃圾。在各方的努力下,棋子湾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沙丘扩张得到有效遏制,海面及岸滩无垃圾覆盖,从“黄沙湾”蜕变为海南西海岸的生态旅游名片。
清淤治污,向浊流要“水清”
水,是城市的命脉,更是生态的底色。在昌江,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塘泊,曾是城市发展的“生态盲点”——保梅河污染较严重,居民掩窗而居,红林居山塘的恶臭驱散了欢声笑语。如何让“死水”复活、让“浊流”变清?2022年3月完工的“四河一渠”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书写了答案。
整治后的石碌河,水清岸绿。
作为覆盖保梅河、东海河等五条水系的系统性工程,“四河一渠”(保梅河、南妙河、石碌河、东海河和石碌干渠)治理是昌江水环境变革的核心。保梅河的蜕变尤为典型。
昌江水务局党组成员赵丕健介绍,保梅河曾因污水直排、垃圾堆积等沦为劣五类水体的“臭水河”。治理工作启动后,通过清淤2.16万立方米、新建护岸6974米、铺设截污管5730米等工程,让保梅河的“臭水”变“绿水”。
如今,随着“四河一渠”环境整治的全面完成,昌江县城周边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居民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系统性治理之外,分散的黑臭水体通过“一塘一策”精准破题。2023年6月,石碌镇红林居社区的废弃鱼塘完成改造:曾经的臭鱼塘变身敞亮广场,废水通过新建管道集中处理,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大理石长凳,新修的荷花池赏心悦目,生态红利持续惠民。
系统攻坚与精准破题共振,昌江的生态变迁是一场全民共治的绿色长征。
百年矿山“挖文化”
千年技艺有传承
矿坑里生新绿
黎锦编织新传
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该 如何重塑?答案藏在昌江废弃矿坑变身的国家地质公园里,藏在黎族 妇女从“低头搓衣”到自信舞蹈的蜕变中,更藏在少年指尖跃动的织锦光影间。
从挖矿到“挖故事”,向黑矿要“金”
“小时候常听父辈讲矿山的故事,那个时候没想到会有如今这样大的变化。”“矿三代”魏行佩说。
1782年,人们在昌江发现铜矿,呈孔雀石类型,故称作石碌岭,昌江如今的县城石碌镇也由此得名。多年来,石碌铁矿的开采、生产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之一。但矿产储量是有限的,2011年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的认定,让这座百年矿都面临转型大考。
百年矿都转型打造地质公园。
2021年,昌江正式印发《海南石碌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将结合铁矿特色,打造地质公园。2024年,矿业博览园建成开放。曾经的采矿轨道变身游园步道,废弃矿地化作地质研学场所。昌江用“工业+旅游”的创新思维,让工业时代的记忆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文化课“下田”吹新风,黎乡思想迎“破茧”
“以前和外人说话总低着头,觉得自己‘没见识’。”在昌江王下乡浪论村,单亲妈妈李芳梅的人生轨迹因“黎花知音”公益项目悄然改变。曾经低头劳作、沉默寡言的她,如今常在广场载歌载舞。
2023年3月,昌江在王下乡启动“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项目,为乡村妇女打开一扇通向精神富足的窗口。项目发起人、省文联一级调研员、省影视家协会主席林青带领团队将心理健康课变为“榕树下拉家常”,艺术美育融入田间劳作……两年间,项目从关爱妇女扩展到乡村男青年,120余场课程如春雨润物,覆盖8个乡镇3500余人次,让文明新风播撒至昌江的每个角落。
非遗传承从“家传手艺”到“课堂必修”
“以前黎陶只在村里跟着长辈学,市场不好导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据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珍回忆,过去,黎族技艺依赖家庭代际传承,许多孩子甚至从未见过织布机。
孩子们在学习黎锦技艺。
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昌江近年来大力推广“非遗进校园”,全县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陆续开设黎陶、黎锦、藤编等非遗技艺课堂。如今,昌江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周末的非遗学堂免费开放,传承千年的技艺从家族口耳相授的“独门绝活”,成为全县数万名学生触手可及的“文化必修课”。学生们对黎锦图案、染色技艺的研究报告,在海南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以青少年视角拍摄的非遗纪录片《锦绣》,还在北京市计算机设计大赛微电影组中获得一等奖。
矿坑复绿、思想觉醒、技艺新生,文明创建不仅重塑了城市面貌,更激发了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